·基本建成了由“气象科研部门、业务单位、高等院校、军队系统和产业部门”相互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气象科研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
1978年,改革组建了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至2004年积极推动气象科研院所改革,气象部门成为全国首批通过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从1989年建设强风暴实验室等气象部门重点实验室以来,不断加强气象科技基础平台建设。2007年,中国气象局与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9个…………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
25个…………省级气象科研所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4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
1个…………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16个…………部门重点实验室
3个…………联合共建实验室
3个…………联合研究中心
21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气象科研取得重要成果
2000年至2018年,气象行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国际气象组织奖3项。
1986年至2017年,气象行业共获气象科技成果奖811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7项,省部级奖励2174项,省级气象部门奖励3959项,其他等级奖励448项。
气象科技进步推动业务发展
“七五”期间,形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中分辨率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T42L9)成果,填补了我国在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步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开展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行列。
“八五”期间,启动“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项目,数值预报可用预报时效明显提高;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系统和区域性暴雨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应用,预报精度明显改进;研制的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4天气雷达多普勒化改造,在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间,通过“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项目,建立了月、季和年际尺度的业务动力模式系统和新一代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以上。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及一些新型气象探测设备和仪器的研制也取得重要突破。
从“ 十五”到“ 十一五”,“我国重大天气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973项目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高了我国南方暴雨的预警能力;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控研究”973项目成果被列为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为北京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通过“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项目,自主开发了我国新一代全球资料同化与中期数值预报试验系统(GRAPES),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其中“GRAPES区域中尺度模式系统”已推广应用到国内多家科研业务单位;
人工增雨防雹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奥运气象科技项目有效提高了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水平。
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投入业务化运行,2017年有效预报时效达7.0天;
通过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项目研发的2007年至2016年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精度达到国际第三代同类水平,建立了与国际现阶段水平相当的东亚区域再分析系统;
高分辨率气候模式与模式预测系统性能跻身国际前列,次季节至季节预测技术稳步提高,气候预测模拟能力显著增强;
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关键技术在东亚区云微物理过程、分量模式耦合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气象部门学术影响力持续上升
近些年来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已进入了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的前1%。2014年至2017年,气象部门在高端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从2014年的365篇提升到2017年的55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分别是1844、2045、1849、1655篇。
2017年,全球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发表论文13442篇。其中,中国在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3102篇,在全球名列第二位(美国4954篇)。我国在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20篇及以上的机构有54家。其中,气象部门以533篇论文量,位列国内机构第一。中国科学院发表论文量在20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2个,大气物理研究所位列第一。发表论文量20篇及以上的高校有36所(其中港澳高校5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发表论文453篇,位列高校第一。
气象科普富有成效
·搭建了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气象宣传科普和信息管理平台、气象科普基地信息管理平台、气象部门政府网站管理平台、宣传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全国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稳步提高,从2014年的70.5%逐年提高至2017年的76.4%
·“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和“气象科技下乡”活动走进16省
·年均开放气象场馆、台站2000余家,参与媒体300余家
·每年向100余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多个县(区、市)提供点对点、直通式气象科普服务
·到2018年,气象行业拥有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79个
·每年全国科技周、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组织1万余名专家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受众300余万人次
·各地气象部门联合科协、教育部门建立校园气象站、“红领巾气象站”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76所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深入8500余个村、3000余所学校和500余家企业,受众700余万人次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栾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