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级动态

深圳:台风叠加季风 全城联动全力应对今年首个降雨集中期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6月的深圳,天气舞台“热闹”非凡。台风“蝴蝶”余威未消,强盛的西南季风又接踵而至,两者“联手”制造了今年首个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雨集中期。

  6月12日至18日,受台风“蝴蝶”外围环流及后续活跃的南海季风共同影响,深圳出现持续降雨,过程平均降水量达158.2毫米,最大过程降水量达301.6毫米。其中,16日至17日是降水量最大时段,平均降水量为80.5毫米。面对这场复杂严峻的天气考验,深圳市气象局以“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精心保障”硬核实力,应对今年首次降雨集中期。

  提前研判锁定叠加风险于未然

  “台风叠加季风影响,对预报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16日晚上通宵值守的深圳市气象台预报员李超坦言。季风强降水通常缺乏明显天气系统配合,海上监测能力有限,预报不确定性极高。

  早在今年汛期之初,深圳市气象局制作发布的2025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和风险研判中就明确指出:“6月出现集中降水的可能性大,同时台风影响偏早,可能出现季风叠加台风导致极端降水。”同时,市气象局还为防灾责任人多次解读风险研判。

  台风“蝴蝶”虽于15日减弱停编,但其残余环流与西南季风“狭路相逢”,形成了罕见的“台风-季风-暴雨”三重影响。基于对叠加风险的准确判断,深圳市气象局于16日16时发布重大气象信息,提示全市将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最强时段锁定在17日凌晨至上午,并强调这“可能是今年以来最强降雨”。

  科技赋能AI预报精准“助攻”

  6月17日凌晨,暴雨如期倾盆而至。得益于精准的预报、高效的预警和广泛的传递,深圳各级各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城市运行经受住了考验。精准预报的背后,还有人工智能等“黑科技”赋能。今年汛期启用的“智霁2.0”人工智能区域集合预报大模型,提前5天就稳定预报出广东中部沿海的暴雨到大暴雨过程,落区与强度均与实况高度吻合,为决策提供了坚实依据。

  在短临预报方面,人工智能系统“智瞳”同样表现亮眼,有力支撑了暴雨预警信号的提前发布和精准升级。

  全城联动预警信息“跑赢”暴雨

  预警信息不仅要精准,更要跑得快、传得广。16日16时预报结论形成后,仅隔1小时44分,《暴雨风险高,关注明早预警》的视频便通过深圳天气视频号、抖音号迅速发出。

  预警信息发布只是起点,确保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才是关键。深圳市气象局与应急管理、交通、水务、教育等部门紧密联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高效运转。信息迅速渗透至城市的每个角落:16日晚7时,福田区新莲小学的家长们已从班级群收到班主任转发的《重大气象信息快报摘要》及次日关注预警的贴心提醒。龙华区福城街道网格员汪继龙当晚便上门,用粤语向独居老人详细讲解防汛事项。17日,该街道150名网格员全员出动,排查隐患,协调处置积水点。

  据统计,本次降雨集中期,深圳天气新媒体矩阵密集发声,官方微博发布暴雨信息87条,阅读量超千万;微信推文阅读量超55万,被多家官方媒体转载。

  6月18日,这场持续多日的强降雨终于停歇。天气瞬息万变,不变的是深圳气象工作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务初心。

(作者:易红梅 王书欣 李雷新 责任编辑:郭曼如)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