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保障防汛安全、服务特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智慧气象这样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4日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0月23日消息(记者唐奇云)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怎样保障防汛安全?区域内重大灾害性天气如何实现联防联控?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怎么通过旅游气象展现?智慧气象如何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10月20日—23日,记者跟随“智慧气象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团,深入探访长三角气象部门如何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深度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保障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服务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宜居。

  三地会商共筑“气象堤坝”,联防联控探索示范区气象保障

  今年汛期,太湖流域暴雨一轮接一轮,太湖水位曾一路飙升,超警戒持续48天。强降雨期间,太湖周边河网水位也明显上涨,单日最大超警戒水位站点数达到67个,太湖水位及其周边河网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防汛形势。

  面对太湖防汛严峻形势,沪苏浙皖四地气象部门“线上联动,线下突击”,共同构筑起一座“气象堤坝”。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青浦、嘉善、吴江针对重大过程开展三地会商,了解示范区上下游防汛形势,分享三地预报意见,增加示范区内天气实况通报频次。上海青浦处在示范区下游,是上游来水必经的重要通道,面临的防汛压力更大。预报员在把握本地风雨预报的同时,通过示范区联动更及时了解上游面雨量,分析可能对本地水位带来的影响,提升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

  除了防汛之外,针对台风、暴雨、暴雪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开展联防联控也是示范区一体化气象保障的重要探索。

  为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系统建设,建设了示范区气象一体化信息显示平台,实现了三地气象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显示功能。制定《长三角示范区天气会商业务管理办法》,建立针对跨界跨领域的气象服务区域联合会商机制,探索示范区天气会商工作,汛期内多次开展针对灾害性天气的跨区域天气会商。搭建示范区气象一体化天气预报微信工作群,以便三地气象台业务人员对汛期强对流、台风等跨区域灾害性天气进行灾害性天气的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目前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机制。

  谈及联防联控工作具体如何开展,青浦区气象局气象台副台长成璐举例道:“今年4月12号早上的时候,嘉善那边发了一个大风黄色预警,正好是我接了值班,就比较关注它的一个风力的影响。”经查看天气后发现,受到补充冷空气和边界层动量下传影响,本地当日可能产生一次大风和强对流过程,目前实况风力也在不断增大,在密切监测下,业务人员于10:05发布大风灾害性预通报,向港间等相关单位电话通知风力情况,吴江局也于10:17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随着本地风力不断增大,在与中心台沟通后,业务值班员于11:09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那天大概是下午的时候,吴江局在微信工作群里面对我们进行一个提醒,说苏州那边已经下冰雹了,吴江暂时还没有下,但是他们的指数比较高,所以希望我们下游这边稍微注意一下。”成璐表示,在此次提醒过后不久,吴江局于17:39发布冰雹橙色预警信号,针对上有天气,青浦局于17:51在本区联动单位沟通群中发布天气提醒,请相关单位和人员加强关注,并加强天气监测,及时跟进。

  最终,回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减弱,青浦本地虽然并未监测到冰雹天气,但通过对上游气象情况的了解,对灾害性天气提前关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气象服务特色旅游,多维度呈现江南水乡独特魅力

  同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座美丽幽静的江南水乡古镇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距苏州17公里,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色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地的特色而闻名于海内外。

  同里古镇(央广网发 高超 摄)

  近年来,围绕旅游气象服务、古镇防雷安全、古建筑保护,吴江区气象局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积极主动为同里古镇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气象保障服务。吴江区气象局副局长解小寒以同里古镇内的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为例:“说到古建筑的防雷保护,从我们的角度讲是责无旁贷。但保护不仅涉及到多个部门,而且工艺比较复杂,面对这样宝贵的遗产,我们的施工不能随便,一砖一瓦都不能去破坏。”目前,吴江区气象局已与同里镇政府完成前期对接,并将组建专项团队,为其提供较为完善的古建筑防雷保护方案。

  同里的另一个生动案例,是位于同里镇东同里湖入口的小岛罗星洲。该小岛浮现在约四平方公里的湖面上,以烟雨景观见胜,因周围芦丛形似罗星得名,须乘坐小船才能前往。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鹏告诉记者:“往常的时候,我们罗星洲到底是摆渡还是停航,需要苏州海事部门的通知,但这通知是依据太湖流域的风速和天气状况来发出的,实际上同里湖离得非常远,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有所诉求。”

  针对这一情况,吴江区气象局再次主动出击,帮助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码头设立了气象自动站,实时监测码头附近风速、风向、气温、雨量等气象要素,为保障罗星洲客运安全提供最为及时、精细、贴心的气象信息。“区气象局按照我们的需求帮忙量身定做,在罗星洲上就竖起了岛上和岛下两处风力测速仪。现在是当风速超过每秒8米、也就是5级风的时候,我们所有管理者的手机短信会同步收到提醒,当达到了阵风6级的时候我们可以宣布停航。那这个就是有科学依据的,可以告诉游客为什么停航。”

  青西郊野公园工作人员“水上森林”(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此外,在气象服务特色旅游方面,上海也做出了诸多尝试和创新。青浦区气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与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青浦区文旅局合作,筹划推出长三角全天候旅游气象服务,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旅游与气象的融合,结合青浦江南水乡不同景区特点,推出青浦全天候、全景点荐游方案,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到青浦的江南旅游的独特魅力。目前已针对中秋、国庆等特定节假日,向广大市民尝试提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旅游气象荐游产品。

  “实际上,气象条件和我们的游客观赏,都是有密切的关系。”据青西郊野公园工作人员邹自杰介绍,在2019年11月,气象部门跟踪分析上海青浦区气温和景区“水上森林”颜色变化,针对最佳“红杉”观赏期进行荐游,取得了极为喜人的成效,预计今年的“红杉”观赏期游客数量将创下历史新高。邹自杰还表示,或许在“下一点小雨、有点雾气”的天气下,更适合欣赏江南古镇,“目前,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气象相关的一些计划和产品,我们也在开发中。”

  从“漫灌”到“滴灌”,气象为农服务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核心示范区与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双示范”叠加的嘉善,一直是城乡统筹均衡富庶发展的代表。如何促进农业更兴旺、农村更繁荣、农民更富裕,是当地气象部门一直在回答的考题。

  作为著名的黄桃产地,嘉善目前共有黄桃种植面积1万多亩,是嘉善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和经济农产品。老周从1989年开始种植黄桃,他一手创立了嘉善乾贸黄桃专业合作社,并打响了“九熊”牌黄桃品牌,是嘉善最早种植黄桃的农户之一,也是气象部门最早的农业服务对象之一。

  “气象局从很多年前开始就给我发短信了,每天都发,内容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长,现在还有微信。”老周介绍道,“我们一般都是收到气象局发来的农用天气预报以后来安排田间管理,看准天气施肥打药、开沟理渠。遇到影响大的台风暴雨天,气象局还会提醒我们适时提前采摘。”

  而针对黄桃遭遇气象灾害后理赔难定损难的难题,嘉善气象部门已完成黄桃气象指数保险关键指标研究,正与相关部门合力推动黄桃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因为黄桃喜温喜光怕涝,花期的低温霜冻天气、成熟期的台风和大雨天气,对黄桃产量和品质都是影响很大的。希望黄桃气象指数保险早点落地,解除我们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老周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嘉善气象部门把开展面向特色农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气象服务作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有效切入点,气象为农服务逐步由传统的“漫灌式”粗放服务向“滴灌式”精细服务转型升级。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央广网发 高超 摄)

  除了精细滴灌,吴江区气象局持续深耕开展的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也将“气象”与“蚕桑”深度融合。作为一家集蚕桑农业、蚕丝工业以及特色文旅产业为一体的新三板上市企业,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与吴江区气象局依托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推进建立联合党建、科普共建、特色农产品专项气象服务等合作机制,促进气象与企业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

  记者在蚕桑园内看到,吴江区气象局为其设置了一套7要素气象自动站,实时监测桑园气象要素、土壤等数据,并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对桑树生长发育期进行实景监控,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实际上,气象更多的还是对我们工人的保护。”太湖雪桑蚕文化园总经理助理邱雪萍解释道,“桑叶还是需要人工到桑树林里去采摘的,提前的通知预警,可以有效提高人工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吴江区气象局还通过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建立2个实验室,开展香青菜气候品质认证研究和桑树栽培气象条件研究,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助力打造地方特色知名品牌、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