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破纪录,我国如何完善监测?中国气象局回应红星新闻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0日 来源:红星新闻

  1月9日,中国气象局召开1月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1期)》(下称《公报》)。监测结果显示,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历史纪录。

  对于未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系统的完善工作,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在会上回应了红星新闻记者的提问。她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我国在本底温室气体方面的监测能力。

  近两年全球大气甲烷年增幅创1983年系统记录以来最大增幅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会上介绍称,《公报》是中国气象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1年WMO温室气体公报》相辅相成。

  从内容来看,张兴赢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二是中国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

  就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结果来看,公报内容显示,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15.7±0.2ppm、甲烷浓度达到1908±2ppb、氧化亚氮浓度达到334.5±0.1ppb,2021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5 ppm,略高于过去十年2.46ppm的平均增幅。

  此外,2021年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达到了新高,增幅分别达到18ppb和1.3ppb。公报特别强调,近两年全球大气甲烷年增幅显著提高,是自1983年开始系统性记录以来的最大增幅。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2021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约49%,而这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超过80%。甲烷是大气中第二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单位温室效应高于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室气体辐射强迫总增长的贡献约为17%左右。

  关于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张兴赢介绍,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组建了包含60个地面观测站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同时有3颗具备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监测能力的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根据《公报》监测数据:2021年中国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为417.0±0.2ppm、甲烷的浓度为1965±0.6 ppb,氧化亚氮的浓度为335.1±0.1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0年增幅为2.5ppm,与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浓度较2020年增幅约21ppb,略高于全球同期增幅。

  据悉,2021年我国6个区域本底站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0年相比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十四五”期间将在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

  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关乎全球气候变化。那么,中国气象局对温室气体目前有哪些监测手段?未来又将如何布局温室气体监测网?对此,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在会上回应了红星新闻记者的提问。

  “我国是在温室气体观测时间比较长、要素比较全的国家之一。”张雪芬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开展本底站温室气体高精度长期在线观测以及每周的瓶采样观测,涵盖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PFC)、三氟化氮等7类温室气体,以及二氧化碳稳定同位素、一氧化碳等示踪物。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开展了卫星温室气体遥感观测、机载和车载连续观测、平流层大气廓线采样观测等多种立体化综合观测的研究。

  未来如何布局温室气体观测网?张雪芬回应称,“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现正在开展前期的选址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我国在本底温室气体方面的监测能力。

  同时,中国气象局还计划在我国主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区域代表性较好的地区,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精度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动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以满足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的需求。

  此外,张雪芬补充道,“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温室气体观测网的技术支撑和运维保障,进一步从装备保障、运行维护、计量标校、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促进站网提质增效。

  (原文标题: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破纪录,我国如何完善监测?中国气象局回应红星新闻)

(作者:杨雨奇 张炎良 责任编辑:苏杰西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