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条件与冰雪运动顺利进行息息相关,如火如荼的亚冬会背后,都有哪些气象“密码”?
本届亚冬会设有冬季两项、冰壶、冰球等6个大项、11个分项和64个小项。不同场地、不同赛事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不相同。比如雪上项目场地大多存在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环境复杂等特点,赛事对风、气温、能见度等要素的监测和预报精细化需求更高。
“我们在实现冬奥会技术成果转化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产品进行本地化改进,研发‘接地气’的业务系统,更好地开展定制化和针对性服务。”亚冬会气象台副台长赵广娜说。
据介绍,从北京冬奥会到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再到如今的哈尔滨亚冬会,冰雪运动气象保障服务不断迭代升级。北京冬奥会赛场上“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作为冬奥遗产被最大化应用,在黑龙江形成本地化“分钟级、百米级”精细网格监测预报体系。
高山滑雪比赛期间,通常天还没亮,气象服务组就开始实时监测每分钟风速的变化。
“亚布力有自己的山地小气候,天气形势比较复杂,是预报难点所在。”亚冬会气象台高山滑雪现场服务预报首席时少英说,竞赛部门最关心风速,这关系到缆车是否正常运行、运动员能否顺利到达起点进行比赛。
早在去年底进行的亚冬会高山滑雪测试赛中,预报团队针对高山滑雪起点和山顶每天发布两期预报产品,开展未来一天逐小时、未来三天逐3小时、未来七天逐日的气象预报,为赛事顺利举行提供保障支持。
在室内举行的冰壶比赛同样需要精细气象保障。由于赛事对场地环境要求极高,而气象条件又对冰面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黑龙江气象部门在冰壶比赛场馆西南侧50米建设了1个便捷式气象观测站,自动采集处理多种气象要素数据;同时在比赛场馆内建成8个小型气象观测站,采集的数据通过自身通信模块传输至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中心。
气象工作人员利用分布在冰壶馆八个方向的监测站,对场馆内的气温、湿度和风速进行实时监测,不仅关注当下数值,还深入分析逐小时和逐分钟的变化趋势,在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及时向主制冰师提供场地的湿度、温度以及风速等情况。比赛过程中,一旦有除湿机或排风扇关闭等影响场馆环境的情况,便会加密至每15分钟至20分钟提供一次气象信息,为及时调控设备提供更加精细的参考。
此外,黑龙江气象App亚冬版中,“赛场天气”版块接入黑龙江、吉林、辽宁近5000个站点数据,内含场馆实况、赛事预报、亚冬会专报、交通实况等10大类59种数据产品,以精细化的配套气象服务提升公众观赛体验。
(原标题:气象如何服务保障亚冬会?)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垚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