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比7月常年平均海温偏高2℃。”7月24日8时,台湾以东洋面海表最高温度达31℃,且27.5℃海温深度已达20米以上,海洋中积蓄大量热量为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迅速增强为超强台风提供了有利的海洋热力环境。
7月初,当预测到本月下旬将有台风生成活跃的情况后,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立即联合复旦大学,开展过岛台风外场科学试验,在台湾以东洋面布设了8个海-气界面浮标。该浮标能实时获取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向风速、气压、海温等数据,首次将福建省海洋气象观测拓展到台湾以东洋面,为预报员预报台风“格美”强度和路径提供重要观测依据。
7月15日,复旦大学工作人员在巴士海峡以东洋面布放8个海气界面浮标。福建省气象局供图
试验采用复旦大学自主研发的海-气界面浮标,由主体和传感器链两部分组成,搭载多个传感器,日常采样频率为半小时一次,能实时监测海洋和大气的多种参数,包括海上2米风场、气温、湿度、气压、海表温度以及水下100米范围内多层温度、压力和盐度等信息。浮标还支持北斗RDSS通信,可通过远程命令提高采样频率,台风影响期间可10分钟采样一次。
福建深受台风影响。据统计,在登陆福建的台风中,经过台湾省再登陆福建的频率为63%;在经过台湾省二次登陆的台风中,有80%登陆福建。过岛登闽台风具有强度强、灾害重等特点,由于独特的区域气候背景和复杂地形,目前仍存在诸多关键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为此,早在2020年,福建省气象局启动过岛台风科研专项研究,建立过岛台风多时间尺度降水数据集、极端降水CI指数,首次利用两岸多普勒雷达组网分析台湾地形影响台风结构特征,在揭示台风强降水时空规律、成因和台风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台风极端降水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项目即将进入立项实施环节。
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离不开数据支撑。自2022年始,福建省气象局与复旦大学联合谋划在2023—2026年期间围绕台风过程,利用具有特色的新型观测手段和分析工具,开展有针对性的外场科学试验,力求为台风气候、台风生成和发展、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台风预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一手数据。该项目纳入省气象局“十四五”智慧气象保障工程综合能力建设项目,并于2024年开始正式实施。开展过岛台风外场科学试验有助于加快推动极端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发展,为服务保障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建设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李冬梅 汪澜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