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8日召开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十大进展”发布会上,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发布了以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标志性进展成果。
自2017年8月启动以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续开展覆盖青藏高原五大综合区内19个关键区的全域科考,取得了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碳汇功能和潜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高原适应与绿色发展、高原隆升效应等世界级原创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变绿。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呈整体趋好态势,预计21世纪将进入超暖湿阶段;在21世纪末部分地区冰川物质损失将超过一半,湖泊水体上涨超过10米;亚洲水塔整体供水能力增强,需要实施更有效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措施。其间,科考队发现超过3000个新物种,重新发现了一批被认为已经灭绝或多年未见的物种;还提出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能出现在19万年前,为人类活动适应青藏高原提供了新证据。
第二次青藏科考建立了青藏高原地气互动作用观测平台,自主研发了中国首个获得“全球碳计划”认证的大气碳反演系统“贡嘎模型”,构建了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构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冰川细菌和病毒基因集,推动科考成果更好地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专家与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负责人,对相关成果做了报告。会后,徐祥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科考期间搭建了卫星遥感—地面多圈层综合观测平台及其多源信息数据集,解释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对高原气候格局的深刻影响,并阐述了人工增雪补冰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工程理念。
(作者:张艺博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