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聚焦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解读报告大纲
跨学科协同,共同塑造改变世界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月24日至3月1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主题是审核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AR7)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一个方法学报告编写大纲。最终,会议通过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编写大纲。

由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气象局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紧密合作,推动大会任务圆满完成。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国家气候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局IPCC科学评估技术支撑单位,选派10名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团核心成员参加本次全会评审,他们聚焦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评估领域,充分考虑大纲编写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平衡性,推动各方就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工作组报告编写大纲达成共识。

大纲变化释放不同信号

时隔5年,AR7报告大纲相较之前有何变化?释放了哪些信号?据参与报告全会审议的专家、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黄磊介绍,AR7第一工作组报告大纲共10章,由框架介绍、气候变化现状和趋势、气候变化预估和地球系统响应等内容构成。大纲的内容较为平衡地体现了AR6以来气候变化科学新进展及各方关切。从篇幅上看,大纲相较AR6明显压缩,后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短寿命温室气体、地球系统能量收支、水圈、海洋与冰冻圈等内容被共同纳入AR7的第四章,集中体现对地球系统变化过程科学认知的新进展。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副主任韩振宇介绍,AR7第二工作组报告在章节数量上增加了两章,在行业领域方面增加对工业、能源等领域的关注,更新《1994年影响和适应技术指南》,相比1994年的技术指南,新技术指南从“导言”“适应实践”“技术指南”“工具、组成部分和促进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谈到大纲变动释放的信号,巢清尘表示,这反映了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导向转变:从“风险识别”迈向“行动落实”,从“领域分析”转向“系统性整合”。韩振宇进一步分析,AR7第二工作组报告新增了损失和损害应对、资金两章,凸显了科学界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诉求的回应,通过评估和分析为相关气候行动提供科学基础,确保资金能够有效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AR7在工业与能源领域的扩展,也反映了对工业和能源基础设施气候脆弱性的关注。技术指南的系统化升级也体现了适应措施向“科学工具化”的转型,这些变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信号——气候科学正加速与政策、实践融合,通过跨学科协作与精细化工具,为全球在关键行动窗口期提供兼具公平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杨啸博士参与了AR7第三工作组报告大纲的审议,她表示,“AR7第三工作组大纲新增关于跨部门、跨系统的整合与互动章节,强调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协同减排,并探讨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提升减缓措施的整体效率,减少不同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其中,新增的一章关于二氧化碳移除(CDR)潜力、局限性和风险的章节,反映了各国对负排放技术发展的关注。”

三个工作组报告各有侧重

在AR7大纲规划过程中,三个工作组共同规划了大纲框架,确保核心议题在各工作组报告间形成良好的衔接。例如,资金机制等内容在多个工作组报告中均有所涉及,以增强综合评估的深度。

那么,三个工作组报告大纲又各自侧重什么呢?

在第一工作组报告大纲的审议中,气候变化情景、地球系统临界点和区域气候变化等内容是大会讨论的焦点。对于AR7第一工作组报告首次将气候变化情景列为独立章节开展评估,黄磊认为,这将有助于推动各工作组在气候变化情景领域的结论保持一致,并形成从物理科学基础到社会经济影响的完整证据链。“地球系统临界点问题涉及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我们在全会审议中主张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地球系统临界点及相关的气候风险,建议增加对风险发生条件和不确定性的评估,避免了对未来小概率事件的过度关注。在区域气候变化方面,我们提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等表述来列举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极端事件,最大程度回应各方关切,确保了评估内容的包容性。”黄磊说。

提到第二工作组,韩振宇表示,其关注核心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脆弱性及适应能力,提供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选择方案。

“第三工作组报告则重点关注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强调公平、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关注不同国家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经济能力上的差异,主张通过跨部门、跨系统整合来提高减排措施的效率。”杨啸说。

作为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本次全会就AR7三个工作组报告大纲达成一致,明确了报告框架,细化了热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为今后报告集中编写奠定了基础。随着本次会议的顺利闭幕,IPCC将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作者遴选工作,AR7评估报告编写进入关键阶段。

(作者:刘蕊 姚世博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