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广袤的麦田里金浪翻涌。5月20日,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萧山区瓜沥镇凌国文家庭农场的小麦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该示范方百亩方平均亩产达576.04公斤,最高攻关田亩产590.87公斤,刷新“浙江农业之最”百亩方及攻关田小麦单产两项纪录。小麦高产的背后,是萧山气象科技与现代农业结合的生动实践。
为实现粮油大户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近年来,萧山区气象局积极推进省市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开发运用,面向田间地头开展天气预报深度解析。以精细化网格预报为基础,围绕粮食作物全生命周期,耦合农业气象指标和作物生长数据,建立“粮油作物农事活动气象适宜度日历模型”。同时,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实现气象大数据融入萧山粮油作物产业大脑,在楼塔、义桥、戴村等乡镇基地开展示范应用,实现田间小气候、物候、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等智能监测预报预警,成为名副其实的“数智田间天气管家”,让农户能够真正看懂天气,用好天气,趋利避害、减灾增效。
萧山区气象局基于萧山数智气象应用场景,针对粮油作物生长,按照“月-周-日-时”时间维度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在月尺度上,月初发布气候趋势预测,提醒月内降温降雨重要天气过程节点;周尺度上,周初发布一周风险预测,加强关注并做好防范准备;日尺度上,提前三天发布风险预报,针对高影响天气联合发布天气提醒和农事建议;小时尺度上,基于作物定位、雷达技术和精细化网格预报开展靶向预警,实现基地点对点强天气提醒。
粮食作物丰收、丰产的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农事联动”机制,在春耕备耕、灾害防御等关键节点开展联合会商。本季小麦生育期内,累计在农民信箱、“萧山三农”微信公众号联合发布高影响天气专报7期,病虫害专报5期,面向全区粮油种植大户开展气象农技专题培训2次;农业大户、农机作业和粮食加工企业根据气候预测提前布局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收储计划,形成“种管收”闭环。
(作者:蔡璐璐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