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4日,受副热带高压与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四川省成都市经历了极端强降雨。此次天气过程暴雨大暴雨区域集中、短时强降雨极端性突出、单站24小时累计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青羊区人民公园的最大日降水量高达353.8毫米,刷新了成都市中心城区“5+2”区域(5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2指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日降水量的历史极值。
面对这场极端强降雨的严峻考验,成都市气象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发布了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成都气象工作者昼夜鏖战、勠力同心,用精准的预报、及时的预警、优质的服务,为全市的防汛救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早在6月中旬,成都市气象台通过深入分析大气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预判出6月底至7月初将出现一场强降水过程。基于研判,气象部门持续细化并落实汛期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密切关注降水相关要素,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增强精准预报和风险影响分析,全力以赴做好“递进式”气象服务。
成都市气象台预报员集体分析研判天气形势。王海燕 摄影
6月30日,市气象局向地方党委政府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预测7月2日至4日有暴雨天气过程,山洪、地质灾害、城镇积涝等次生灾害风险较大,需高度关注,加强防范应对。7月2日16时,成都市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召开多轮气象服务专题会商,进一步明确气象监测重点、预警时效及服务范围。
7月2日晚,强降雨如期而至,雨水自龙门山脉一带涌入成都平原。3日7时至19时,受大气局部环流、城市热岛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成都市中心城区降雨呈现出显著的“列车效应”,引发了强降雨天气。3日17时10分,雷达回波不断增强,色块从红黄色逐渐变为紫色,市气象台果断发布今年入汛以来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成都气象部门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利用实况监测产品,持续滚动预报服务,递进式开展公众服务、决策服务,主要领导“一线带班”,成都市气象台预报员在岗在位、全程值守。在此次极端强降水过程中,成都沿西部山区同样降水量大,成都彭州市白鹿镇和龙门山镇日降水量突破本站历史极值。“雨势很大,没有一个气象工作者夜里能睡着。”彭州市气象局局长胡德凤说,自暴雨预警发布后,她便一直守在值班室。此次强降水过程前,彭州市气象台预报预警等信息及时传达基层,龙门山、白鹿、通济等乡镇转移群众1970人。
7月3日,成都市气象台灯火通明,值班人员在岗值守做好气象服务。卢杰 摄影
7月3日深夜,市气象台发布提示,预计降雨将减弱,对早高峰出行无明显影响。4日清晨,大雨停歇后的人民公园,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尽管暴雨终将过去,但气象工作者的坚守永远不会停止。在极端天气面前,他们筑起“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守护着“天府之国”的万家灯火。
(作者:韩进满 龙文静 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