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联合访谈】潜心科研 致敬青春
——走进201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气象青年集体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随着2014年“五四”青年节的到来,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了朝气蓬勃的青年气象工作者身上。去年此时,我们与拥有“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同时被列为全国“五一”重大宣传典型的内蒙古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职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探知了他们在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室主任陈敏、青年职工代表仲跻芹两位嘉宾做客中国气象网演播室,聊一聊作为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心路历程。这个集体在今年“五一”前刚刚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访谈现场。庄白羽 摄

  联合媒体:中国气象网 紫光阁网

  嘉    宾: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室主任陈敏、青年职工仲跻芹

  主 持 人:中国气象网记者 赖敏

 

         我们为天气预报员烹饪“菜品”提供“食材”

  【主持人】二位好,恭喜你们集体今年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光荣称号。首先介绍一下你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陈敏】我们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室是一个以科研业务为主的单位。曾经经常有外部门的朋友问我,到底是做什么的?一听是在气象部门工作,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天气预报员。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基本都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尤其是12小时以外人们无法仅凭肉眼、常识和经验“外推”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要依靠数值预报,也就是根据大气运动变化规律编写一系列数学方程,再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高速运算,推演未来天气发展变化。

  而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研发和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维护。也就是说,预报员根据我们提供数值预报产品,再加上自己的经验,通过综合判断分析最后得出可向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结论。打个通俗的比方,做天气预报就好比烹饪,我们在后厨为预报员提供食材,他们经过加工、提精,最后烩出了可端上餐桌的菜品。

  此外,我们还拓展其他一些气象服务领域,比如给风电场提供风电功率预报服务,目前也正在做太阳能辐射预报。这些服务虽然不像天气预报那样,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联系,但却是围绕社会经济生活对气象工作不断提出的新需求而开展的。

  【主持人】与天气预报员相比,你们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陈敏】由于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数值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必定会出现偏差。相比较,预报员如果没报准天气,面对的是公众直接的问询甚至问责;而我们面对的则是预报员等气象专家对我们的检验。我们非常希望自己做出的数值预报能成为预报员百分之百的参考,最高兴的事就是听到预报员评价我们“报得挺好”。

  当然,即使没有预报员,我们也要时时刻刻接受实际大气对于预报状况的检验。全球大气都有监测的网络,这些监测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告诉你这个地方的温压湿风等各种气象要素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和你的预报有没有偏差。因此,你就会不自觉地去要求自己尽量做得更完美一些。

 

  北京奥运气象保障服务为成长提供契机

  【主持人】这些年来,你们曾多次参与首都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承担了许多重要的保障任务,印象最深刻是哪次?

  【陈敏】我们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国庆60周年气象保障服务等北京一系列大型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说起队伍的成长,不得不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保障服务。

  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可以说北京的数值天气预报能力总体比较弱,体现在预报模式比较粗糙、分辨率低、观测网络不完备等。而奥运会又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开闭幕式的精细化预报以及对每个比赛场馆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报。所以,以当时北京市整个预报和服务能力来看,基本上无法满足奥运气象服务的需求。

  应该说压力与机遇并存,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既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当时我们科室刚成立,人员并不多,却承担着建设一个高分辨率、能够集中利用北京密集的观测数据,并且具有为所有场馆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功能的现代化业务系统的任务。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高度重视,从2002年开始,无论是政策项目还是软件硬件,在提升北京地区数值预报水平、完善整个气象观测体系、建设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比如要提高数值预报的分辨率,就必须有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为了满足北京奥运的运算需要,北京市气象局引进了我国首个运算速度超过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使分辨率从15公里提高到了3公里,为奥运会气象服务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运算支持。

  【主持人】这次经历对你们日后的成长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仲跻芹】为奥运而战的这段时间,研究所时任领导做了一个重要决策——“送出去”。从2005年开始,所里通过各种项目的支持,把我们科室这几个年轻人陆续送往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要想在短期内提升能力,这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去那里,因为我们使用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是他们研发的。到模式开发的源头区,与国际气象界顶尖的科学家一起工作,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业务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品质——良好的科学素养、严谨的科研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

  通过奥运契机,我们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科研项目“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还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名成员也入选了北京市气象局百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被社会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存在感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做科研是一项枯燥的事业。你们是个相对年轻的集体,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持你们从事这份工作?

  【仲跻芹】目前我们研究室的职工有7人,平均年龄37岁,有研究室2002年成立之初就在的“元老”,也有近几年陆续加入的年轻人。我记得曾经有个同行跟我说,气象系统像你们这样的科室,十多年一直在做同一件事,这是很少见的。我想大家这么多年能够坚持下来,因为内心存在一种持续的“工作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于三方面:对气象科研的热爱、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成就感,以及团队和谐互助的工作氛围。

  其实我们认为并不认为这份工作很枯燥,反而是充满乐趣。因为每天的天气情况都不一样,我们每天都有新的挑战,然后不停地解决问题再面对新的问题。其实自科室成立以来,我们一直都只是在做一个数值预报系统,大家就像是这个系统的“监护人”,看着它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功能一点一点变得强大,同时自己也跟着它一起成长。每当我们看到预报和实况接近甚至吻合时,之前任何焦头烂额的过程都会被马上抛到脑后,取代的是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是撞了大运的一拨人。数值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好的,需要通力合作。正好我们这群年轻人年龄相当,性格相投,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似的价值观,合作的方式也高度一致,这些成就了我们多年来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大伙将所有的信息和成果都互相共享,彼此从来不设防,这是我们保持团队力量的根基。由于我们是面向应用的科研,除了气象部门,还为其他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数值天气预报定制服务,不同用户对预报内容、范围甚至是预报格式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虽然这些工作很繁琐,但恰恰表明了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被社会需要,被用户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存在感。

  【主持人】最后,你们对未来的数值天气预报事业有什么期待?

  【仲跻芹】我具体是做资料同化这一块的,我了解其实当下我们的同化技术并非不够先进,但预报效果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比仍存在差距,这是因为我们的资料质量还有差距。所以说,建立一个系统就好比穿一件衣裳,虽然我们把衣裳框架做出来了,款式也在不断更新,但我们现在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这件衣裳的剪裁好不好,针脚细不细等细节上。只有把每一部分都做得尽善尽美,这件衣裳总体才会好看,系统才会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

  【陈敏】总而言之,希望我们的数值预报系统“金刚不坏”,数值预报技术不断进步,为日常天气预报服务能力以及应对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强劲有力的支撑。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室全体职工合影。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