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紧跟需求 贴合民生 塑造品牌
——新疆特色气象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静淅 潘继鹏 苏玉君 通讯员 李志宏

  9月27日,一场降雪让北疆多地“一夜入冬”。第二天,乌鲁木齐、阿勒泰、哈密等地的居民惊喜地发现,家中的暖气片已散发出阵阵热气。

  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热部门根据气象局提供的未来10天冷空气活动情况及建议对供热时间作出的调整。9月26日,新疆气象部门发布雨雪霜冻蓝色预警信号,多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始提前供暖。

  如雪天里暖人更暖心的及时供暖,近年来,新疆的气象服务紧跟需求、贴合民生,全面融入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

  跟需求:融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今年5月,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的公格尔九别峰冰川发生移动,造成当地1.5万亩草场消失。

  冰川为何会移动?短期内是否还会发生此类现象?公众需如何做好防护?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牵动着决策者的心。

  “我们立即组织自治区、地、县三级气象部门专家,联合中国科学院冰川研究专家开展分析。”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张太西说。没几天,一份决策材料被呈交给自治区政府及水利、国土等部门,对冰川移动原因及新疆冰川灾害发生的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只是新疆气象部门结合地域气候特点、紧跟防灾减灾需求开展气象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经济社会发展、气候变化等背景下,新疆气象服务的新老需求交叉,我们必须紧跟需求,充分融入新时期新疆建设发展大潮。”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说。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做好气象服务,首先要跨过语言这道坎儿。喀什地区气象局为解决这一难题,积极开发维吾尔语的短信和彩信业务。目前,双语短信已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获取天气资讯的渠道之一。

  近两年来,喀什地区气象局将维吾尔文版的电子显示屏建到了维吾尔族聚居的村镇,综合发布农业农村政策、气象预警、农产品供求信息等。目前,喀什地区已建起双语气象电子显示屏20余块。在喀什地区气象局的带动下,新疆多地气象部门纷纷尝试与村镇相关部门合作,推动双语气象服务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为各族群众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无障碍”服务。

  除了因地制宜突破气象服务传统瓶颈,新疆气象部门紧盯当下,不断捕捉、追赶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从联手自治区旅游局在喀纳斯、卡拉库里湖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到承担起帕米尔机场选址气象条件分析任务、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再到利用新疆兴农网开辟“互联网+”气象服务新模式,新疆气象服务的每一个脚步,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大潮,稳步前进。

  惠民生:服务更贴近百姓生产生活

  眼下正值伊犁河谷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时节,能将牛羊从夏季牧场顺利转移到“冬窝子”,意味着牧民下一季的稳定收入。“最怕遇到‘风吹雪’,这对羊群来说是灭顶之灾。”霍城县果子沟牧民江阿别力说。

  为了更精准地把握转场节奏,哈萨克族牧民已养成了随身携带一台收音机、通过广播听取天气预报信息的习惯。在伊犁,当地气象部门早在羊群转场前半个月就启动了专项气象服务,每天滚动更新天气预报,除了将气象专报及时送达转场指挥部,更通过广播电台每天三次将最新天气情况发布给牧民。

  在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新疆,一次准确的预报、一个及时的预警、一条有用的防灾减灾提醒,关乎各族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老乡的安危与生计。因此,新疆气象部门一直努力打造更贴心、更惠民的气象服务。

  “中国棉花看新疆”,棉花是新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棉花生产气象服务自然成了新疆各级气象部门的“重头戏”。为此,自治区气象局成立了棉花气象服务中心,并在石河子等地成立棉花专业气象台,新疆各级气象台站棉花气象服务已贯穿生产全过程。每年3月至11月,气象部门均会定期对棉花生产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不定期开展棉花播种期、病虫害、产量等专项情报、预报服务。

  事实上,以“三农”专项建设为抓手,不只是棉花,直通式气象服务已融入新疆特色林果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生产中,惠及5498个农民合作社、农业大户等。借助于新疆兴农网这一全区农村综合信息平台,自治区气象局设置了政策咨询、价格行情、供求平台等农牧民关注的栏目,并开通微信,以“微服务”为用户解决大问题。

  普惠民生的气象服务,有助农民创收增收时的“锦上添花”,也有防灾减灾时的“雪中送炭”。

  今年7月下旬,叶尔羌河发生融雪性洪水。7月28日下午,洪水顺着叶尔羌河安全通过喀群渠首,有惊无险。“根据气象部门提前十天提供的预测信息,我们提前采取了工程性措施,将洪水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自治区防洪办公室主任敖志刚说。目前,通过自治区气象局开发的山洪防治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政府、水利、防洪等部门相关人员可随时查看流域降水实况及趋势。

  自治区气象局抓住新疆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区)这一契机,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让气象信息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如今,全疆800个气象信息服务站、9866名气象信息员、866块气象电子显示屏与近1.14万个气象大喇叭,已织起广为覆盖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让防灾减灾及气象服务信息及时“通”到村村户户。

  塑品牌:以交通能源气象服务为突破口做出特色

  11月2日,一场冷空气入侵新疆,北疆、东疆多地出现雨雪大风天气。受其影响,兰新铁路新疆线部分区段客货列车限速运行,南疆铁路吐鲁番至鱼儿沟段客货列车停轮避风。自治区气象局提供的铁路沿线天气预报,成为铁路部门做出停轮避风决策的重要参考。

  在新疆,复杂的地形和南北差异巨大的天气,给能源设施、交通运输等带来巨大挑战,气象灾害成为新疆能源与交通安全发展的一大制约。聚焦于此,新疆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品牌化能源与交通专业气象服务。

  2014年开通的兰新高铁,途径内陆著名风区“三十里风区”和“百里风区”,部分区段年均大于8级大风的天气有100余天,风力变化之剧烈世界罕见。大风甚至能瞬间吹翻火车。因此,高铁的防风工作至关重要。从兰新高铁选线开始,自治区气象局就全程参与其中,从设计、防风试验到联调联试,着力开发出铁路大风20分钟精细化预报并投入应用。“近五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2级以上的强风天气,但由于铁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及大风精细化预报成果业务应用,未出现过由灾害性天气导致的重大翻车事故。”自治区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交通与能源中心副主任武疆艳说。

  目前,400多个气象观测站已分布在天山南北,能源、交通综合气象观测网体系已构建起来,为集中力量开展行业气象服务打好了基础。

  新疆交通与能源气象服务的品牌效应已初显。集管线预报预警、深层地温监测、用户信息反馈为一体的石油输油气管道专业气象服务不仅得到自治区内行业客户的专业认可,更走出新疆,走进甘肃、青海等省份,推进跨省区专业气象服务的集约化、标准化发展。针对铁路、公路、机场、石油、电力、风能太阳能开发等开展的气象服务,已深度融入行业发展,成为行业生命线运行不可或缺的“血液”。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1月20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