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赵晓妮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启动的新征程中,在中国气象局全面建设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期,《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近日印发。“十三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何种新形势,需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工作是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意见》进行解读。
记者:分析《意见》出台背景,“十三五”期间,为什么说加强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重要?
巢清尘:总体来说,在新形势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既出于我国自身发展需要,也有来自于参与国际治理的需求。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粮食、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重大工程、经济等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保障国家气候安全已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共识。“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推进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取向和战略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正进入强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制度安排的关键阶段。去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协定,确定了三个目标:一是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力争不超过1.5℃;二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并以不威胁粮食生产的方式增强气候适应能力和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三是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路径。可以说,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体现大国地位、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重要平台。
记者:当前,气象部门开展气候变化工作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
巢清尘:中国气象局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十二五”以来,立足基础性科技部门的定位,创新机制、统筹资源,通过发布气候变化权威科学信息、强化极端事件应对、开展气候变化评估、参与国际国内应对机制设计、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和科普宣传,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全链条”式的支撑服务。但面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方面。
首先,作为基础性科技部门,气象部门基础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如在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所需基础资料方面有待改善。今年1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全球2015年温度序列,稍后世界气象组织(WMO)基于美国和英国的结论也发布了全球2015年温度变化情况,但我国现在还没有办法跟上这个节奏。
其次,气象部门为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气候变化业务体系尚需完善。比如水利水电服务非常需要每个月的气候预测信息。我们要真正了解用户需求,进而开发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此外,我们还面对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气候变化工作尤为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加强包括气象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记者:《意见》明确提出“十三五”气候变化工作发展思路和目标。“十三五”期间,气象部门开展气候变化工作,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巢清尘:《意见》提出,以保障国家气候安全为目标。这体现出气象部门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紧扣国家需求来找准定位、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比以往站位更高。同时,《意见》提出,以强化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这为未来五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方向。“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应该坚持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提高基础数据建设、气候变化模拟预估等基础能力,同时围绕气候服务社会需求,以灾害风险管理为抓手,强化气候变化适应工作。
记者:《意见》在深入推进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方面,关注哪些关键科学问题?
巢清尘:“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强气候变化工作将提高数据建设水平,强化多源气候数据建设,着力提升地球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的研发应用能力,发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模式,集中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预测预估、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多源数据融合与质量控制、极端事件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比如,在发展影响评估模式方面,用户不仅想了解气候要素变化,更想知道气候变化对该行业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同时,气象部门还将围绕三大经济带加强气候承载力分析,提供更高质量的气候服务。此外,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决策者在制定规划和决策时越来越关注小概率高影响事件,这需要我们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更好的研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记者:根据《意见》,如何继续保持和强化传统优势,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科技部门的支撑作用?
巢清尘:气象部门一直在推进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和气候模式研发运用等。未来五年,我们仍需要强化气候观测系统建设,提升气候系统观测的数据质量,完善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和天、地、海、空一体化的气象观测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数据研究,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和区域基本气候变量长序列数据集产品;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建设;提升气候模式研发与应用能力等。
记者:“十三五”时期保障国家气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气象部门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巢清尘: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气候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更复杂,维护气候安全任务更艰巨。
在强化气候变化适应,保障国家气候安全方面,我们必须提升灾害风险管理与极端事件应对能力,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城市人口、交通、工农业布局等的气候承载力,围绕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有序推进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建设,面向行业和地方需求推进气候变化评估,还要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城市安全运行、海洋安全、能源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服务保障,围绕重要领域更加深入持续发力。
记者:2016年,加强气候变化工作将着力推进哪些重点工作?
巢清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气象局将围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保障气候安全为目标,以灾害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强化部门在气候变化科学和适应上的传统优势,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科技部门的支撑作用。
其中,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关键科学技术研发,推进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努力提升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围绕国家需求做好决策服务,做好IPCC新一轮评估报告组织协调及公约谈判等工作,将成为2016年的重要工作内容。此外,针对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启动,可以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省份,参与排放清单编制工作,这些工作是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以碳排放交易的基础,由此可以将气候变化工作与国家约束性指标考核工作更好地对接。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2月2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