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天气指数农业保险,难点为何,前路咋走?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编者按:
  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是指把天气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保险公司通过指数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进行赔付。这意味着,省略了复杂的查勘定损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已发生的天气数据直接理赔。
  从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天气指数保险逐渐接过了农险转型的接力棒。
  本版通过气象部门研究天气指数难点在哪里、各级气象部门如何根据当地情况激发指数保险市场活力、公共部门如何帮助农民真正享受指数保险、保险行业有哪些诉求等维度,探讨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气象部门研发有哪些难点?

  中国气象报记者 卢健  

  “天气指数保险”这个概念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成为社会热点。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气象部门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如今,虽然天气指数保险方兴未艾,但在农业气象专家看来,目前仍然存在阶段性问题,其中,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增加气象站密度迫在眉睫。

  就在今年3月底,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总经理李立松一行到访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双方就农业气象服务合作进行了交流座谈,主持会议的是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他此前多次以农业气象专家的身份参加保险行业的会议或培训。在他看来,多部门合作是发展好天气指数保险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天气指数的设计和构建涉及保险、气象、农业、地理等诸多学科和部门。其中,农业生产经营数据掌握在农业部门手中,拥有精算能力的是保险公司,而气象部门则有历史气象资料,并且能对未来天气气候进行预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上一个险种自然有法定的流程要走,但研发一种天气指数,就最好要有多部门参与,特别是农业气象部门的权威专家,一起对指数进行鉴定、论证。”毛留喜表示。

  因此,天气指数的设计过程需要在多部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复杂的模型设计。毛留喜透露,目前国家气象中心正与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和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合作,研究各种天气指数。这从国家级层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除此之外,如何降低基差风险也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即某区域遭受同样的灾害,有的农户受灾严重却没有得到赔偿,有的农户没有受灾却得到了赔偿。毛留喜解释,这种现象与气象观测站密度有关。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投保作物是长在某山区的果树,没在气象站的辐射范围内,一旦遇上冰雹、大风等局地性天气过程,气象数据无法通过气象站被监测、记录下来,基差风险就较高。

  在毛留喜看来,要处理基差问题,最科学、见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观测站点。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一方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需求,另一方出于减少理赔争议的考量,可单独或联合在作物投保区域投资建自动气象观测站。自动站可根据作物所投天气指数保险种类来选择要素种数,还可随种植区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第二个方法则是进行网格点推算。比如,在不增加站点的情况下,气象专家可根据某区域所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日照时数等来科学推算其温度,进而构建气象指数。这种方法几乎做到了零成本,只是毕竟是推算,与实际观测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偏差。此外,毛留喜还强调要重视宣传,可以帮助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农户事先了解情况,对基差风险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赔付争议才会明显减少。

  另外,毛留喜认为,气象部门设计天气指数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行为,即某地农户和保险公司有了买卖天气指数保险的需求,气象部门再据此设计相关指数。因此,现阶段气象部门一般不会出现疲于设计的困扰。但即便如此,如果将其明确为公益行为,则气象部门在人力资源有限而服务项目增加的情况下,就需要多向地方政府寻求支持,让这项公共服务有可持续性。而在气象指数服务的国家级气象部门和地方气象部门职责分工中,毛留喜的核心观点是“要发挥各自优势”,如地方气象部门承担指数设计、天气指数保险气象认证表出具等“落地”工作,而中国气象局可利用人才优势,对地方气象部门做技术、业务上的指导,真正做到有序、高效。

  如何激发和规范保险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兵 

  2015年9月17日,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出具了该省第一份夏玉米种植天气指数保险气象认证表,标志着这一年安徽夏玉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发、推广及认证工作顺利结束。

  自2008年起,安徽省气象局深化与农业保险公司的合作,先后推出了水稻、小麦天气指数等保险产品,其中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于2013年9月由中国保监会批准,开创了国内小麦天气指数保险的先例。安徽省气象局还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能力,围绕小麦、水稻两大主产作物,提供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评估报告以及农业保险理赔气象认证报告等。

  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宋波说,安徽是目前全国第一个大宗农作物承保面积过1亿亩的省份和第一个农业保险实现全省覆盖的省份。

  成长过程中也有烦恼。近年来,安徽气象部门在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服务技术、服务规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如何进一步激发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活力,建立适应需求、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完善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经费的投入渠道和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安徽省气象局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争取政府支持。去年底,省气象局、省农委、省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完善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强调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具有公益性和专业性双重属性,要求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类农业保险企业应按照市场化方式,购买专业性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导向,与企业达成协议,农保服务“私人订制”,企业购买个性产品。去年9月,安徽省气象局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联合下发《安徽省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实施细则》,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分为公益类、研发类、有偿类3种,比如精细化农业气象要素监测、农业保险气象灾害认证报告、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等产品是由气象部门下属公司根据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的个性化需求所提供的有偿服务。

  当前,摆在安徽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工作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面对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指数保险服务的精准性仍是考虑的重点。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精准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天气指数设计上应根据灾害风险区划调整指数种类,在设计指数时要尽量符合实际,基差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理赔方面,要获取足够精细的气象数据,应鼓励地方政府、农险企业增设气象站点,纳入气象部门观测网统一管理;此外,目前安徽省主要承担农业保险的企业只有一家,尚无社会中介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应鼓励多家保险企业参与,在统一指数保险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良性竞争。

  目前,安徽气象部门正致力于提高指数保险服务精准性,增加指数保险种类。一方面加紧水产养殖指数保险的研发,争取尽快通过中国保监局备案,为全省水产养殖提供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加快灾害风险区划精细化研究,为天气指数模型设计和保险费率厘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公共部门如何真正保障农户利益?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一鹏 余亚庆 通讯员青格勒图  

  百姓切身利益通过指数的形式进行保障,能“兜”得住吗?指数保险真正保障农户利益,公共部门又要做好哪些工作呢?

  在内蒙古,雪灾是牛羊养殖的致命威胁。一旦积雪过厚,如果饲料储备不足,牛羊的食物来源就成了问题,棚圈能不能扛得住雪也是问题。

  天气指数农业保险能够帮助牧民挽回一定的损失。内蒙古自治区从2014年开始推进牛羊天气指数保险,截至目前有三个旗(县)已开展试点。

  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王永利介绍,指数设计听上去容易,但真正操作起来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离实质性推广尚有距离。

  “现在往往是在大面积尺度下触动指数,精确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同样的天气,对于有的地区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但有的地方损失小。如果地域定小,不能分散风险,地域定大,敏感度就会差。”王永利说。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是牛羊天气指数保险指点地区之一。管理区气象局局长刘旭东告诉记者,如果退到十几年前,道路不畅通,阻碍生产资料的运输,现在看来根本不成灾的降雪,其影响也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实际涉及方方面面,仅考虑天气不考虑灾情是不合适的。而让气象指数真正发挥作用,最关键的还是本地化气象指标和精细化定损。

  “尽管指数保险在理赔过程中无需查勘定损,依据天气赔付即可,但在保险规则制定过程中,查勘定损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政府各相关部门必须亲自调研,这样制定的指标才科学,才能保障公众利益。”刘旭东说。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规范化的灾害调查流程和方法,规范了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工作,这都为精细化定损做出了制度性安排。而在王永利看来,真正保障好牧民利益,让政府高投资获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效果,还需各部门更高水平的合作。

  “在国外,保障农牧业的指数保险实际上是救助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并非商业保险。但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使用社会保险的投入(政府投入接近90%),却用商业保险的手段进行操作。这样的结果是保险公司获利偏高,农户本应得到的赔偿却打了折扣,这是当下政府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王永利说,保险公司运作商业保险天经地义,但对于具有普惠性、兜底性,且是政府投资的农业保险而言,还应回归其社会保险本位,这也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

  王永利认为,气象指数如果要真正立住脚,必须客观反映群众受灾情况,并依此制作公正的指数模型并不断完善维护,形成专业的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保险回归到社会保险范畴。如果气象部门发布设计的指数让农民拿不到赔偿,农民和政府便不可能对气象部门有所信任。这其中,气象与保险部门的深度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利润,保险公司还会对气象指数保险真正关心吗?实际上,国外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视为为农户利益兜底的产品,同时通过其他业务获得利润。“可以理解成农业保险为其他商业保险进行铺垫,在兜底的同时打开农村保险市场。”王永利说。

   保险行业有哪些诉求?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 张静

  从2007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截至目前,农业保险开办区域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承保品种达170多种,累计为1.5亿次农户提供了760亿元保险赔款。

  其中最为创新的就是推出基于指数体系的保险产品。天气指数保险接棒农险转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能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查勘定损耗时长、纠纷多就是其中之一。

  江西省弋阳县南岩镇水南村委会黄家村民小组组长黄长林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举例,在水稻受旱涝灾害时,多为较大范围的几个乡甚至数个县,等到保险人员查勘定损完成,半个月过去了,农民得到赔付最快也要一两个月,早就错过抢种新作物的机会。

  基层查勘定损员也经常自嘲“不是在查勘定损,就是在前去的路上”,但到了现场,往往因为定损量化信息不明确或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混合,而与保户出现纠纷。人力成本高,效果未必让双方满意。

  “农业保险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农民抗灾救灾、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陕西省工商联主席冯月菊说。推出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就是为了让保险环节在农业治理链条中不掉链子。

  据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王和介绍,我国保险业已经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和中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开发了几十款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如水稻种植天气指数保险、烟草气象指数保险、草原牧区羊群天气指数保险等。工作做在前面,保险经营效率大为提高,用户参与度更高,保险公司有动力积极参与。

  在王和看来,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不仅是经营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农业管理问题。用市场化手段管理,替代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天气指数体系可以作为一种标尺,将农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定量化,起到发现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一旦建立农业天气指数,相关管理部门能够通过指数对薄弱环节进行研究,给予改进。保险公司也会从自身出发,实施一些工程,解决薄弱环节,对农业管理产生正外部性。

  “在新兴市场,指数型保险作为传统型保险的补充产品或换代产品,正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亚洲风险中心首席技术官奥古斯丁表示,天气指数保险可以对大范围的系统性灾害事件提供较好保障,有助于政府建立起保障大量农户的高效系统,还有助于各级政府及监管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保险补贴评价机制。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农业天气指数推行并不是简单的事。山东寻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青以海水养殖为例,描述了农业保险当前的困境。威海市开展的“藻类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承保金额3.2亿元,收取保费1600万元,年度赔款总额1680万元,赔付率105%。海水养殖高风险、高成本、高技术的特征,客观上决定了海水养殖保险高费率的合理性。但对广大养殖户来说,保险费率过高,经济上难以承受。

  李长青认为,中央财政应将海水养殖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从经营上保障保险机制稳定运行。

  保险公司还有其他担心。王和认为,指数应由公共部门发布,才有公信力。他建议,气象部门可以天气指数保险为突破口,与保险行业摸索建立气象指数体系,最终对气候管理和防灾减灾起到推动作用。而国元保险公司精算师孙喜波认为,由于复杂的模型理解起来难度颇大,即使模型已经得到气象等部门认可,农业经营大户还是会怀疑。

(来源:《中国气象报》4月22日7版 责任编辑:赵天宇)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