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汇聚气象之力 致敬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气象服务保障纪实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百年华诞,国之盛典。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同一时刻,庆祝大会气象保障组所在的北京市气象台7楼,驻守多日的气象预报员熬了个大夜之后,再次从晨光熹微忙到天亮。雷达图上忽然“冒出”的回波和窗外飘来的云,让人揪心了一把,好在很快消散。

  当日5时,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早早来到中央气象台,对预报服务进行指导调度。会商室里,预报员正密切关注、科学研判未来几小时的天气状况。天安门上空的天气变化,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图为7月1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在中央气象台对预报服务进行指导调度。庄白羽 摄影

  “触摸到天气预报的天花板,我们拼尽全力”

  这就是现代天气预报的“天花板”了。

  7月1日,对庆祝大会天气的研判,从当天清晨5时30分开始后,便一直没有停止。气象保障组预报员像往常一样,围聚在气象预报服务专班首席、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的电脑前一再研究——一个尺度不大的云团忽然在雷达回波图上出现,且移速很快。

  这会影响庆祝大会吗?现场一度紧张起来。

  在场的所有预报员都清楚,强对流天气预报本就是世界性难题,而6月下旬至7月初正是北京天气形势多变、强对流多发时节,必须要面对这个难题。

  所有人都盯着屏幕,屏息研判。

  几天前,6月25日夜里的强对流就曾给北京带来狂风暴雨和冰雹,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6月30日,一场预报之外的强对流天气给北京带来30分钟3.9毫米的降水、6.9℃的强降温以及5级阵风——这些都给眼前的7月1日预报增加了巨大挑战。

  “全力以赴!”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清醒地了解各方面难处,还是做了这样的结语。

  百年前的7月1日,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上点燃;百年后的7月1日,人们期待疾风骤雨后有风和日丽。

  气象保障是庆祝大会顺利举办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多次对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并到市气象局给予指导。庄国泰以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余勇等领导就做好庆祝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多次到现场指导。在重要时间节点,中国气象局组织调度会,倾全部门之力做好服务保障。

  庄国泰强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做好庆祝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是党中央、国务院交予气象部门的光荣政治使命,必须坚决扛起责任、践行使命担当,在服务保障中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从现在开始,庆祝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6月27日,随着庄国泰宣布中国气象局进入庆祝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特别工作状态,中国气象局相关单位和相关省份气象局立即响应,加密观测、专题会商、滚动预报、跟进服务、技术支持……以非常之举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

  “我们党经历了艰难困苦、自我革命,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庆祝建党百年意义非凡。”曲晓波坦言,压力不仅来自庆祝活动多场地、多时次、多要素对天气的需求,也来自作为气象工作者想要保障活动精彩呈现的内心渴望。困难面前,没有退路可言。

  从去年10月起,北京市气象局就专门组建了气候工作专班,针对北京城区、天安门地区、国家体育场等关键区域,开展不同时间跨度、气象要素和重点区域的气候背景分析,甚至精细到了小时。

  大家在分析近40年长序列历史气候资料后发现,即使在7月1日短短一天中,北京天气也曾呈现出复杂的样貌——这一天,北京最高气温曾攀至39.4℃,日最低气温曾跌到15.3℃,也曾下过56.1毫米的暴雨。

  当前正值主汛期,加上今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大背景,7月1日的北京,会有风、有雨,还是晴天?会冷,还是会热?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雷蕾半年多来心中面对的最大挑战、最难解的纠结。

  去年11月,北京市气象台组织专班对活动期间历史同期天气逐一分析;今年3月,雷蕾、张迎新、赵玮等多名首席和骨干预报员正式组成预报服务专班;5月,专班进入重大活动保障模式,会商越来越频繁,纠结点也越来越多。“预报员比所有人都更希望有好天气。”雷蕾说。

  预报服务专班多次组织集中复盘探讨历史同期高影响天气,深入研究预报难点。“半年多来逐渐积累了活动时段天气预报经验,对关键点的把握也越来越清晰。”专门负责保障服务工作的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郭锐说。针对高要求,预报服务专班还打破常规,将预报时效拓展到20天。

  随着时间临近,特别是6月25日夜晚出现强对流后,面对雷达图上此起彼伏的回波和朋友圈“刷屏”的冰雹,所有预报员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6月26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进驻北京市气象局。他以“孙悟空”来比喻近期的强对流形势——其空间尺度可以从几十米到几千公里不等,时间尺度相应有从几十秒到几天的变化;同一场天气过程,北京有的地方和风细雨,有的地方狂风暴雨,远超“七十二变”。

  面对这样难以捉摸的“孙悟空”,要提前多日对“某时某地多少量级”给出精确答案,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做到两个层面,进行潜在的趋势预报和临近预报预警。”张涛说,预报员已经将能力用到极限。

  张迎新已工作三十个年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气象保障,一直顶在一线。这次的她,也感到“预报难度非常大,经验不够用了”。幸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气象现代化成果提供了强力支撑,北京市气象局研发56项“睿图”专项产品和多波段雷达外推产品,建立了城区和天安门地区精细化降水、气温、风、相对湿度等预报分析产品库,5月初启动关键区模拟预报,已经全部用上。她说:“这些产品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有力支撑。”

  “每个细节拼到极致,必须倾尽所能”

  7月1日9时40分,庆祝大会顺利结束。但无论是北京市气象台7楼的气象保障组,还是在天安门现场的气象服务保障人员,或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已驻守30多个小时的应急指挥车团队,都依然坚守不动。

  考虑到1日下午强对流天气可能对人员和设备撤场带来影响,气象服务保障必须落实到最后一环。“把每个细节拼到极致”,这样的理念,贯穿气象保障服务始终。

  每次出勤“现场”,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都会紧盯每一个细节。6月,初次演练后,赵玮和同事带回了来自现场的新需求——广场上的座椅在太阳暴晒后变得很烫,活动时如何让现场观众有更好体验?

  此前,气象保障组已充分对接到各方需求、细化措施。从3月中旬起,现场施工、环境布置、排练演练等活动,都有来自北京市、区气象部门的贴心服务相伴。从5月27日起,从演练到正式活动,气象部门提供“一项一策”专项服务,同步向中央和北京市庆祝活动领导小组及9个工作机构提供关键时段逐3小时、逐小时预报及实况分析材料、预报信息;还编制了天安门和国家体育场《高影响天气气象要素临界值和服务提示表》。

  特别是考虑到夏天可能出现的晴晒天气,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王华带领团队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联合攻关,针对体感温度研发出专项预报服务产品,并在5月底上线。“实现了从以前的经验统计模型向物理机理模型的转变。”王华介绍,“结合室外大型活动特点,除了温度、湿度以外,我们还兼顾了辐射、风等因子的影响,并根据人群所处环境细化了舒适度等级产品和服务用语。”

  面对座椅温度这一新问题,6月17日下午,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首次创新开展天安门坐席4类不同材料表面温度连续观测。

  实际上,每次去现场之前,赵玮对于当天天气预报总会打个腹稿。“但到了现场还是不一样。”她说,“看到现场情况,更接近人群的直接体验,这在会商室是无法感受的。”

  当然,做好沟通和科普也是现场保障人员的重要任务。当现场相关领导和负责人多次前来询问天气情况时,在国家体育场文艺演出现场开展气象服务的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甘璐、首席预报员吴宏议和翟亮及时进行详细解答,并向大家科普雷达、卫星云图等。“现场是个窗口,要对天气了然于心,别人随时问就要随时解释,因为在现场我们代表着气象局。”

  对细节的极致要求背后,是气象工作者对专业性的无尽追求。“百年一遇的盛典,不能留下遗憾。”或许,这就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6月30日下午,庆祝大会在即,庄国泰、余勇到北京市气象局参加会商。根据预报,30日夜里将出现雷阵雨,可能会影响大会人员和设备准备及7月1日云量和能见度等。细微之处更要审慎。庄国泰对继续加强观测提出要求,并指出对预报服务等要加强科学分析。“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齐心协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汇聚更多气象力量,让历史、现在与未来相通”

  今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服务保障的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范雪波,将应急指挥车任务“最后一棒”交给了年轻的同事王海龙。这很自然,又颇有些仪式感。

  前期,他们对这辆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便开始“服役”的应急指挥车进行了升级,增加了几项便携设备。该中心综合保障团队还升级改造了天安门广场附近的6个观测站,新增激光测风雷达、云高仪垂直观测,实现了该区域20种地面气象要素及两公里高度内垂直风、云高、云量的实时观测。6月18日,他们完成国家博物馆顶楼3套自动气象站建设;在国家体育场冠层和5米至40米特定高度加装10个自动观测设备。

  “给年轻队员压担子,成长很快。”范雪波说,王海龙是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庆祝活动保障服务也是组织给他的一次考验。连日来,王海龙经常在单位加班,有时候一周才回家一两趟。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季崇萍也将年轻团队的成长看在眼里。“预报服务专班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是党员,积极冲锋在前。”这段时间,季崇萍天天上班戴着共产党员徽章,“这次服务保障活动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我从预报员身上看到了在这个时代敬业奉献、做到极致的精神,看到了压力之下对专业赤诚的追求。”她感慨道,“戴着共产党员徽章出现在这里,十分光荣。在这个团队中,我看到了如何做一名优秀党员。”她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团队前行,但谁又看出她的身体有着高度不适?

  在市气象局挂职的王娟和宋甫则连称,同事们都是“神队友”。“大家团结协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两人和团队中的李桑尽管都是“新手爸妈”,也全力投入到保障中。今年4月,王娟将1岁多的宝宝送到江苏,“我和宝宝都突破了舒适圈”。当然,她也想未来有一天“告诉宝宝,妈妈做了很重要的事”。

  北京市气象局年均服务40余场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服务经验、2019年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时探索的专班制度,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还有那些不轻易被人注意的点滴变化:观测网不断加密、“睿图”数值模式进一步升级、冬奥赛区100米高分辨率模式系统应用于中心城区预报服务……每一个人都坚信,这次保障不仅是致敬百年华诞,也将为未来留下印痕。

  而在更广泛的后方,在中国气象局庆祝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气象部门全情全力投入支持。

  中央气象台成立了庆祝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专班,其中专项负责预报服务的专家组包含中央气象台各主要业务台室的首席和骨干预报员20余人;派出张涛在关键时刻驻守北京市气象台,专家组组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多次到北京市气象台参加会商研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有序安排风云四号B星提前开机,相关产品亮相6月26日的联合会商,卫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实现每分钟一次高频观测,空间分辨率达到了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全球最高——250米。“过去像看动画,现在画面连续,更像是看流畅的电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介绍。国家气候中心在去年10月提供了历史气候资料分析报告,从今年1月开始提供气候预测,并从4月至6月开展滚动气候预测,每10天参加北京市气象局组织的联合会商,从趋势展望到过程预测逐步细化预测意见。此外,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业务单位和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兄弟省份气象局全力支持庆祝活动顺利进行。

  当力量在此刻汇集,气象部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的新经验也在此刻凝聚,转化为未来可传承的宝贵财富。7月1日,经过紧张的指挥调度,在庆祝大会顺利结束后,庄国泰第一时间连线慰问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等省份气象局有关人员。他代表局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再接再厉,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在毫不松懈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的同时,总结传承好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经验,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能量。

  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猎猎。预报员胸前的共产党员徽章与那抹红色同样鲜艳。今年6月1日,郭锐组织气象预报服务专班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举行专项活动保障誓师大会,重温入党誓词。这个时候,精神紧绷多日的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团队的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其实是我们党员自己的活动,没有理由不做好,必须要全力以赴、竭尽所能。”(黄彬、卢健、刘钊、李慧、文科、贾静淅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赵晓妮 冯子晏 叶芳璐 谷星月 责任编辑:栾菲)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