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光
在巍巍泰山之巅,风景秀丽的日观峰上,矗立着一片由青瓦巨石组成的建筑群落——泰山气象站。这里有壮美的泰山日出,这里有波涛万顷的云海景观,这里有各种先进的气象观测仪器全天候运转,这里有对事业满腔热忱的气象工作者夜以继日地观云测天……屈指算来,泰山气象站已经走过了整整80个春秋。
1932年8月1日,泰山与峨眉山测候所代表我国参加了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计划。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性的气象综合观测活动。从那时起,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第一次有了中国的声音,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气象观测数据。泰山、峨眉山测候所也因之成为中国第一批高山气象站。从此,泰山气象站在中国气象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1936年1月1日,我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泰山气象站落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气象学界泰斗竺可桢先生亲自选定台址,欣然道“行将见东岳之上矗立一具有各种新设备之气象台也”,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奠基纪念碑,邵元冲先生题写“日观峰气象台”台名。《气象杂志》称其为“亚洲地势最高、设备最齐全”的高山气象台,代表了当时我国高山气象观测的最高水平。
以程纯枢先生为代表的11位泰山气象观测者,以“未奉训令,即炮火临门,亦不敢擅自行动也”的责任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积累了五年零四个月宝贵的高山气象观测资料,并为抗击日寇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气象观测资料。他们不畏困难、不畏艰险,创造的光辉业绩和献身气象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1937年12月28日,日寇入侵泰安城,日观峰气象台的观测工作被迫中断。
1953年10月1日,华东军区在日观峰气象台原址重建气象站,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泰山气象站”。至此,掀开了泰山气象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新中国的泰山气象工作者不畏风雨雷电、严冬酷暑,点煤油灯、烧柴火炉,艰苦奋斗,坚守岗位,开展气象观测业务。为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历时一年,拍摄了新闻纪录片《风云前哨》,真实纪录了20世纪70年代泰山站气象工作者的群体形象,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气象人蓬勃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1978年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气象局、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气象局和泰安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泰山气象事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泰山站陆续扩建了观测场,建设了713测雨雷达,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自动气象站和宽带网,气象观测实现了自动化。泰山站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现如今,泰山站已成为具备地面气象观测、航空气象观测、酸雨观测、大气化学观测、大气电场观测、多普勒雷达观测等多种观测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高山气象站,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艰苦的环境磨砺了泰山气象工作者坚韧不拔、扎根岱顶的意志,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这里先后涌现出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铜奖获得者、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泰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一个个先进典型,这里先后走出一批批处级、科级干部和业务技术骨干,这里已成为全省气象部门培养观测技术人才的基地。
泰山气象站的80年,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80年,是艰苦创业的80年,是可歌可泣的80年。它是山东乃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正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服务人民福祉安康的需要,催生了泰山气象事业;正是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有责任,淡泊名利、顽强拼搏的气象工作者,成就了泰山气象事业。他们的精神与泰山同在,他们的不朽业绩和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值此泰山气象站建站80周年之际,我们以大量详实而珍贵的史料,真实纪录了泰山气象站80年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要以史为鉴,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弘扬泰山气象人精神,激励当代和后人不懈奋斗,继续书写泰山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作者为山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