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体系方案出台10个月来——
把脉“忽无凭”更有底气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四川安岳,极大风速达37.4米/秒的大风吹袭城区;河南新乡,砸下来的冰雹如鸽子蛋一般大小……4月中旬以来,我国多地遭遇猛烈强对流天气。“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千年前,宋人梅尧臣在《惜春三首》里关于强对流天气的感受,与近日安岳等地居民的体验如出一辙。

强对流天气有多“忽无凭”?作为风、雨、雷、电、雹等天气的集合体,强对流天气历时短、演变剧烈、破坏性强,甚至会出现飑线和龙卷风,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的灾害性天气。

自2021年7月《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出台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深耕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升,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等7个试点省(直辖市)气象局积极探索,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强对流造成的损失。

不畏——应对强对流天气“七十二变”

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有多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有个巧妙的比喻——“远超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空间尺度,从几十米到几百公里不等,时间尺度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这里有“水帘洞”。

“孩子别怕,叔叔带你回家!”4月11日,狂风夹着冰雹来袭,四川省安岳县特巡警队员樊富抱着一个小孩,穿过积水及腰的低洼处转移至高处。受雷雨冰雹影响,安岳县最大降水量108.6毫米,部分路段积水严重,有车辆被淹。还有不能忘却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当日16时至17时,郑州出现刷新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强度极值纪录的极端短时强降水。

这里有“黑风谷”。

去年4月30日,江苏沿江及其以北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南通沿海局地最大风速达47.9米/秒(15级)。特别是去年5月14日,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交界附近、湖北武汉蔡甸区部分地区在两小时内先后出现强龙卷,最大风力均超过17级。回想起参与应急工作,亲眼目睹强对流给当地电力设备、居民房屋等带来的破坏,苏州市吴江区气象局工程师潘哲依然感到触目惊心。

“雹打一条线”“雨隔一条路”,强对流天气的难以预测,是国内外从事气象预测及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共识。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3月16日19时28分,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布湖北省今年首个雷雨大风红色预警,提示关注可能出现的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有别于去年蔡甸龙卷风发生时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今年,从武汉中心气象台监测到中尺度气旋持续加强和龙卷涡旋的“闪现”,再到红色预警全网发布,用时不到30分钟。这折射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进步——防灾避灾意识得到增强、监测手段更精密、预警服务体系更健全。

武汉中心气象台副台长王珊珊介绍,本次过程预报员依托监利X波段雷达和荆州S波段雷达,实现了在短临天气监测领域中大小雷达协同观测的目标。根据气象预报预警,长江海事局立即进行电视电话调度,三峡、宜昌、荆州、岳阳、武汉、安庆等6个分支局采取停航、停工等措施,近3000艘船舶进港避风,保障全线无险情、无事故。

不停——努力织更细的网、捕更多的“鱼”

监测是预报和服务的基础,10个月来,像武汉这样不断优化观测装备配合应用和站网布局的努力,不曾停歇,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服务注入强大能量。

在长江口,上海市气象局进一步发挥不同波段雷达优势,开展环上海组网S/C波段雷达数据融合工作,强化强对流天气识别和自适应跟踪,推动建立环上海“3+5”(青浦、南汇、虹桥,南通、宁波、舟山、杭州、常州)业务化雷达网。

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滚动更新强对流天气频发区域运行8年以上的自动气象站。未来还将新建5部X波段天气雷达、1部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136套固态降水观测仪、84套颗粒物观测仪,升级换代29部闪电定位仪。

在珠江流域,广东新建海岛自动气象站17个、新建或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206个,同时依托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建成静止、极轨、测距、测控等18座卫星天线,提升全球气象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和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

在越织越精密的地空天监测站网中,气象部门始终怀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打磨科技利刃,淬炼“网密技优”的硬实力。

眼下,港湾型城市群突发强雷暴大风形成机制研究有序推进、华东区域城市群综合气象观测技术协同攻关总体工作方案正在实施、山东半岛海湾型城市群强对流天气生消机制及预警技术研究稳步开展……针对强对流天气的机理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气象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科技含量,努力织更细的网、捕多的“鱼”。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科技成果正转化为本地化产品进入业务——湖北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完成全省强天气监测预警平台迭代升级;广东建设城市精细化短时强天气监测预警系统、龙卷风灾害监测系统等,实现对雷暴单体等天气的立体化监测和智能化告警;上海增加沿岸近海临江大风的实况告警功能和基于雷达的中气旋、低层径向速度模糊区域的雷达产品告警功能。

4月末,华东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雷电和风雹天气。浙江省嘉兴市防指在4月24日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风险提示后,立即组织气象、水利等部门会商,并下达暴雨防御指令。25日15时26分,市气象台快速启动“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DING模块”,1分钟后,一条大风橙色预警信息的“对话窗口”在市防指133名联络员的手机上弹出,实现了橙色以上强天气预警信号“分级叫应”。

这样的“新战术”,自去年起在浙江全省铺开、层层推进。聚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气象部门建立了囊括影响提示、警戒提醒、精细预警、分级叫应、实况通报的五段式“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机制。

不懈——融入地方弥合服务“缝隙”

防为上,救次之。未雨绸缪的备战,必须开始在下一场战斗来临前。

去年以来,更多的共识在广泛凝聚——各地持续完善大风灾害防范应对法规和标准、推动政府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服务水平,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防范机制更加健全。

以交融的眼光健全应急联动机制,能碰撞出新的战斗力——

2021年8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提高监测能力、预报预警能力、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灾害联防联动能力、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等五项重点任务,切实提高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在黑龙江,省气象局联合公安厅、消防救援总队和森林消防总队于去年8月共同发布《关于建立四部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通知》。此后,联合省教育厅做好教育领域气象服务保障、联合省应急管理厅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等工作持续推进。

同年11月,广东省政府修订出台《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首次将强对流(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灾害场景构建、预警标准、防范和应对工作等纳入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运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内容,扩大气象灾害安全生产监管范围。

今年初,浙江省气象局推动省防办出台《浙江省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五停”工作指导意见》,编制停止户外集体活动、停课、停工、停业、停运等工作指引。在“轨道交通”一则中明确指出,当风力达9级及以上时,地面及高架轨道线路停运。

3月30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修正案,从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明确提出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补充道路交通等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领域的应急处置措施。

进入4月,《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印发,一流域一案、一市一案、一县(市、区)一案、一乡镇(街道)一案、一村(社区)一案、一水库一案……全周期加强防汛应急管理。该预案将暴雨预警报告作为应急响应的第一项启动条件,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推动形成全省防汛应急预案体系。

4月24日至25日,河南省西南部、南部出现小到中阵雨、雷阵雨,166个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量为唐河白马堰204.1毫米。这是《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发布后,首次在实战中启用应急响应并成功应对强降水。

面对此轮强降水,省防指根据新版预案,迅速启动省级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强降雨区迅速落实危险区人员转移安置和救援队伍、物资预置等防范措施,各相关部门提前进入防汛紧急值班状态。至降水结束,全省共紧急转移避险群众6494人,同时突出抓好河道、水库山塘、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以及山洪和泥石流易发地段等重点部位薄弱环节隐患排查,加强城市排涝设施、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旅游景区游客的安全管理,未接到较大险情报告。

云厚雨猛,弓劲箭远。在当下强对流多发时节,气象工作者正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实际行动,让把脉“忽无凭”更有底气。

(王瑾、王天巍、矫玲玲、祝熙航、张晓晨、沈沛丰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王亮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