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内蒙古打造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12月,内蒙古大田农业进入冬歇期,但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的专家依然忙碌着,正在调整节水灌溉气象服务小程序功能,为向东北三省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做准备。

这项技术产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困境中——灌溉不及时影响稳产增收、过度灌溉增加生产成本等。对此,自治区气象局坚持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打造出半干旱区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新模式,2019年率先在通辽市试点应用,如今累计推广2万余亩,可实现每亩地节水25立方米、节电4.5度,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新模式来源于新技术——

打造增产节水“金钥匙”

新的气象服务模式依托于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这项核心技术。在3年多时间里,从研发到试验、从试点再到推广,倾注了数十名专家的心血。

2019年3月,自治区气象部门成立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研究专班。自那时起,专班边调研边研发,逐步实现玉米生长季内适宜灌溉日期和灌溉量的精准预报以及基于农田位置的逐小时滚动玉米墒情监测,开发了节水灌溉气象服务小程序,并在应用反馈中迭代完善功能。

“自从有了这一小程序,我随时都能看到土壤墒情,旱了涝了都有提示,需要浇多少水、浇多长时间也有显示,解决了以前过量灌溉、估摸灌溉的问题。”在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内种植20亩玉米的突泉县五三村村民杨丽芹对小程序的实用性非常满意。

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贯穿玉米播种到收获全过程。“我们将土壤湿度格点数据、智能网格预报数据与节水灌溉指标结合应用,构建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结合农户机井每小时出水量等参数,实现基于位置的土壤墒情实况信息、灌溉时间和灌溉时长服务产品的智能推送。”自治区气象局专家武荣盛介绍,该技术可以准确跟踪干旱发生发展动态,降低不适宜土壤湿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不利影响。

2021年6月,气象业务人员在内蒙古通辽市推广智能节水灌溉预报技术。武荣盛 摄影

新技术推动新服务——

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双丰收”

2022年7月,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在突泉县建成。作为核心的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已落地转化为有效的服务模式,打通了农业气象服务到地头的“最后一百米”。

据悉,示范区内可节水约59%、节肥约43.75%、节药约29%、节电约38%,实现降本增产、耕地保苗5500株、粮食亩产700公斤以上。

技术的落地应用,离不开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布局。示范区搭建的多维实时监测系统可以计算逐小时土壤湿度格点监测预报和未来10天适宜灌溉期和灌溉量,智慧泵站管理中心可自动调控开关闸时间,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定时、定量的精准灌溉。

此外,自治区气象局还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示范区布设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和作物长势自动观测仪,并将数据接入节水灌溉手机终端,实现气温、株高、植被指数等综合观测数据的实时展示,更好地帮助农户及时了解田间小气候。

此外,智能节水灌溉服务模式还可以大大减少农户劳动工作量,有效控制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开采,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图为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网页端应用

新模式形成新成效——

部门协作扩大覆盖面

“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新模式非常有效,现在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县127万亩高标准农田中逐步推广。”中国气象局挂职干部,突泉县委常委、副县长臧海佳说。

新的服务模式在突泉县取得成效后,内蒙古气象部门及时联合盟市和旗县气象局、地方农业部门、涉农龙头企业,共同推动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模式的示范推广。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兴安盟、通辽、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等4个粮食主产盟市的7个旗县推广应用,累计推广2万余亩,培训指导农户200余人。

在今年11月中国气象局智慧气象服务助力突泉乡村振兴专题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王晋臣、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司长李富君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真正面向农民所需,真正做到了田间地头。

这项技术越走越远,走进黑土白山之间。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气候都与内蒙古东部高度相似,因此,这项农业气象服务创新模式在北方半干旱井灌农区都可适用,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农业气象处处长喻迎春对技术的推广信心满满。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组织将该技术推广应用于辽宁省彰武县、吉林省长岭县和黑龙江省泰来县、龙江县,逐渐形成国、省、市、县四级联动的推广工作机制。

“这项技术一定会得到农户的欢迎,我们正在和示范种植大户沟通,争取明年春播和灌溉的时候取得效益。”泰来县气象局局长劳俊梅说。

内蒙古突泉县村民安装智能节水灌溉气象服务小程序。张佳 摄影

(作者:王祯晗 白音仓 张亚军 武荣盛 高菲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