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以“三评”改革激发活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
——《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
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解读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3月7日,《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改革目标,围绕深化气象科技评价改革将组织实施哪些任务?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进行了解读。

问:《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改革是基础性、关键性的气象科技改革举措,在气象科技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评价改革工作,近年来围绕分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创新评价方式、健全完善评价管理制度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要求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举措,抓好本领域科技评价改革的组织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评价改革”。《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改进气象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健全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深化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部门是业务特色鲜明的公共服务部门。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当前存在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尚未完全建立,科研立项的业务需求导向不突出,注重业务转化的成果评价导向不完善,以业务贡献为导向的创新主体评估机制不到位等问题,急需“破四唯”“立新标”,创新科技评价方式,改革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塑造气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气象局出台《实施意见》,以服务国家使命、自主创新贡献为导向,以完善强化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为重点,以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深化气象科技“三评”改革,加快构建导向明确、规范高效的科技评价制度,引导科技资源、科研力量聚焦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形成支撑业务、引领发展、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强化科研与业务及科研活动各环节主动、互动、联动,为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问:此次深化气象科技“三评”改革的原则和设定目标各是什么?

答:深化气象科技“三评”改革坚持了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四个面向”,统筹支持学科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重点支持业务关键领域攻关突破,创新评价机制,推动高水平气象科技自立自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目前气象科技创新存在的“四唯”倾向,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三评”工作导向,全面准确反映科技创新能力、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业务发展的实际贡献。三是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创新活动、主体、领域和环节的特点和差异,实施差别化的分类考核评价。四是坚持客观公正,健全“三评”工作规则、机制和全过程监督检查机制,提高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下转第三版)

深化气象科技“三评”改革的目标是:到2025年,围绕业务需求的创新集聚效应更加突显,“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评价体系得到完善,以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更加优化,为实现《纲要》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问:气象科技“三评”改革如何体现部门特点,主要包含哪些改革任务?

答:《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纲要》《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重点工作部署,围绕业务需求、业务转化、业务贡献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全链条管理,大力推进科研业务融合,部署的改革任务具有明显的业务导向特点。

《实施意见》共设置了五方面21项具体改革任务。一是建立健全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评审机制,包括健全围绕业务服务发展目标和布局的研发需求储备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类科研项目定位,强化紧扣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攻关体制,完善科研项目分类立项评审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以业务转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包括确立以业务应用效果为核心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和组织方式,完善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规范气象科技成果应用证明管理,健全促进成果业务转化的制度工具。三是建立健全以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机制,包括建立突出使命完成情况的科研机构绩效评估机制,完善突出支撑服务能力和绩效的创新平台基地评估制度,健全完善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突出创新能力和业务贡献的创新团队评估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气象科技评价结果应用激励机制,包括建立与评估结果挂钩的科研机构平台和创新团队动态管理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应用,健全衔接科技评价结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弘扬科学家精神常态化工作机制。五是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全流程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建立“三评”支撑专家库,加强用户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建立健全气象科研诚信体系,建立覆盖“三评”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问:《实施意见》围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哪些改革方案?

答:《实施意见》聚焦《纲要》部署的“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要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核心领域和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攻关任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评审机制。

《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业务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加强气象科研项目“谱系”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更好发挥业务职能部门和业务服务单位的作用,提升各类气象科研项目指南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及时性。要统筹气象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气象联合基金项目、气象能力提升联合研究专项、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对重点业务领域实现从基础前沿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全链条优化资源配置。要强化紧扣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攻关体制,用好用实开放协同机制,合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交叉前沿领域科研攻关。要完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的分类立项评审机制,对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明确的科研需求探索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立项方式。

问:《实施意见》在加快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提出哪些改革措施?

答:《实施意见》落实《纲要》部署的“健全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任务要求,明确提出以业务转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气象科技评价结果应用激励机制,为加快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强大的改革动力。

《实施意见》提出,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评价导向,建立以项目成果业务应用情况及其在解决业务发展关键问题、支撑业务服务能力水平提升中的作用和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建立气象部门“四统一两可”的科技成果应用证明管理制度,提升科技成果应用证明质量和效力。要加强科技成果业务准入管理,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跟踪问效制度,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效果。要通过后续科研项目的倾斜支持等手段,对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业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机构、平台基地和创新团队给予经费保障。要强化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应用,将科技成果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后续项目支持等的重要依据。要支持各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关键岗位和业务科技骨干倾斜,保障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聚焦业务发展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问:如何保障《实施意见》有效落地?改革时间表如何设定?

答:《实施意见》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牵头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司细化分管领域的业务导向及准入要求,监督指导成果业务应用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和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积极探索和推动本地区本单位的评价改革。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各科研活动单位、用户单位、学会协会等单位强化主体责任和担当意识,分别从科研活动源头引导和把关、成果应用成效反馈及需求凝练、评价桥梁和纽带等方面做好自身工作。三是强化统筹推动。加强“三评”工作与科研项目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成果转化激励、创新生态培育、科技及气象业务体制机制改革等各环节的工作统筹。加强与科研协作单位、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沟通,统筹各方力量共同营造创新驱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气象科技“三评”改革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整体谋划,加强对《实施意见》的宣传解读,指导并与各科研活动单位共同逐一落实改革任务。如在科研立项评审机制方面,2023年完成气象科研项目谱系资源配置,形成面向2030年的气象科研项目谱系资源配置规划,全面提升气象科技研发组织能效。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方面,落实《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完善年度常态科技成果评价方案,开展年度气象科技成果评价,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应用。在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方面,2023年开展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落实以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评估机制,以评促建,提升基地绩效,建立动态进出机制;2023年至2025年每年分别新组建重点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团队,支持期期满后重点对业务贡献进行评估,并给予不同的后补助绩效激励分配。“十四五”期间,强化各项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与“三评”结果结合的激励机制,优化以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科技投入、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促进《实施意见》有效落地,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科技体制改革模式。

(作者:丁顺清 赵晓妮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