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以气象预警为先导防灾减灾系列案例 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者按: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其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当今世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已成为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气象预警起着先导性的关键作用。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在预报服务中精准研判、及时预警、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预警效能……防灾减灾日之际,中国气象报特别策划,通过这些气象防灾减灾经典案例的呈现,透视其背后的经验做法。

打出提前量 落实责任制

——“双2+5”防灾减灾机制在商洛暴雨应对中见实效

2022年汛期,陕西省商洛市遭遇多轮暴雨袭击,暴雨造成农田堤坝损毁、道路中断、基础设施被破坏,受影响群众多达58.26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商洛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的“双2+5”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成功应对此次暴雨,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各级政府迅速响应、部门加强联动、群众得以及时转移撤离,最终实现“零伤亡”。

“双2+5”机制,即固化“两个机制”、提升“五种能力”和立足“两个提前”、做好“五个平时”。“两个机制”是指固化“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即当地政府在接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后,迅速组织撤离工作,把“人盯人”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固化“常态化开展极端天气实战演练”机制。

2022年汛期,商洛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多次市、县、镇、村四级防范极端天气实战演练,全市共计约45万人参加,确立完善了常态化极端天气实战演练机制。提升“五种能力”是指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常态化应对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灾后重建能力。“两个提前”,即当预报有极端强降水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时,提前2小时组织群众撤离,向高地势的安全地带(避灾安置点)转移避险;提前4小时转移地下车库等低洼易涝处的车辆。“五个平时”是指平时把地下区域空间沙袋挡板等防汛应急物资准备好;平时把人盯人、人盯车、人盯重点部位工作做好;平时把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好;平时要把气象信息会商研判好;平时要把实战演练组织好。

“双2+5”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以气象预警为先导,政府部门主导决策指挥,多部门联动应对,且社会参与度高。这一机制多次在商洛极端天气事件中得到有效检验。2022年汛期,商洛市共出现15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未出现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这得益于商洛市、县、镇各级部门在平时和实战时对“双2+5”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的充分运用。“双2+5”的工作机制包含了从机制建立到责任落实等环节的先进经验。

“双2+5”机制在机制建立、行动应对、责任落实三方面有着足以借鉴的优秀经验。一是在建立机制上,主动出击,变应对为预防。以常态化的应急工作提升人民的应急避险能力、提升各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在行动上,立足“提前”,变应急为常态。用气象预警提前研判灾害,用常态应急演练、“五个平时”等工作提前练好化险为夷的本领,用提前转移群众、车辆等行动,尽可能将撤离工作提前完成。三是在责任落实上,撤离群众以“人盯”为主,以亲力亲为压实责任。(刘蕊

国省市协同预报 下足精准功夫

——气象助力打赢巢湖保卫战

时间拉回三年前的汛期,一场关乎几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汛期”大考”在“八百里湖天”——巢湖展开。

2020年安徽梅雨期,巢湖水位急剧攀升至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流域平均降水量为93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近3倍,为历史同期第一。

对于防汛抗洪,精准的天气实况监测和短临预报至关重要。国省市三级合力攻关巢湖流域面雨量预报,将1.35万平方公里的巢湖流域细分为12个子单元,开展以雨量、风速风向、温湿度等要素为主的精细化预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逐3小时提供巢湖流域面雨量监测和短临预报产品;安徽省气象局和合肥市气象局在重点时段分别开展逐3小时、逐1小时滚动实况和短临预报。

为紧跟防汛救灾需要,气象部门早预警、早行动。安徽省气象局于6月10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三级应急响应,7月18日升级为一级;合肥市政府首次同时启动防汛、城市防洪、自然灾害救助三个一级响应。

“水来得多、出得少,裕溪河几乎是巢湖唯一外排口。”安徽省气象台台长王东勇说。迅速降低巢湖水位是关键。气象部门加强内外联动,合力对抗洪水险情。中国气象局加强与安徽省气象台重点天气会商;安徽省气象部门调集省内3台应急指挥车赴重点防汛地段,与省气象台建立线上会商通道;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24小时联动机制,实时提供最新雨情等信息。

不仅预报精准,预警更需及时发出。气象部门提前谋划,建立红色预警全网发布机制。2020年7月18日,合肥市气象局首次启动暴雨红色预警手机短信全网发布,通过三大运营商实现预警在全市范围内到户到人,并通过合肥报业等主流媒体,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等官方新媒体以及移动终端同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2020年8月1日,安徽省气象台宣布出梅。在此期间,巢湖大堤、合肥市区及重点城镇安全,未出现因转移不及时不到位而导致的伤亡事件。

洪水退去,气象服务却没有停下。灾后,合肥市气象局编制完成环巢湖气象监测网优化提升建设方案,并复盘流域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刘丹

深化龙卷风监测预警研究

——江苏成功发布三次龙卷风预警的背后

苏北位于黄海之滨,地处淮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水网密布。特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使得苏北地区龙卷风高发。

2022年7月20日,江苏在一日之内连遭龙卷风“四连击”,十分罕见。江苏省气象部门及早研判,加密监测,提前10到29分钟成功预警3个龙卷风,为生命安全“抢”出提前量。

7月18日,江苏省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提示沿淮和淮北有强对流;19日,发布《天气公报》预报江淮地区有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明确提及局地有龙卷风可能,同时向应急管理、电力等部门专项发布“强对流分级潜势预报”。同时,省气象局与省应急厅联合发布《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提示单》,并附上带有龙卷风可能发生区域的分类强对流潜势预报,要求做好极端大风防御工作。

2017-2020年,江苏省气象部门依托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全国龙卷风监测预警业务试验,开始了“追风擒龙”研究。运用苏北平原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网,从潜势预报技术、临近预警技术等多方面强化龙卷风预报预警研究,建成了江苏强对流综合报警追踪平台和典型龙卷风个例库。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方案》,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江苏强对流新型观测及预报预警技术在“7·20”龙卷风监测预警案例中得到充分应用。基于苏北平原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网,龙卷风雷达特征被快速捕获;利用中气旋和龙卷风涡旋特征的龙卷风识别算法等技术,龙卷移动路径预报逐6分钟滚动更新,精准预警盐城市响水县、淮安市淮阴区和连云港市灌云县3个龙卷风。

面对龙卷风强势来袭,全省气象部门与多部门紧密联动,有序防御龙卷风。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加强联防,及时发布雷暴大风预警信号,通过短信、微信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前时间分别达11分钟、13分钟和29分钟。

省气象局与省应急厅减灾处联合发布《突发灾害性天气应急提示单》,要求落实应急快速处置机制和临灾“叫应”机制。

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带队奔赴一线进行应急气象保障,开展龙卷风强度定级以及灾情现场调查工作;相关市县气象局赴现场开展龙卷风灾情调查,联合公安电力等部门投入灾后抢险工作。

灾后,省气象台收集整理龙卷风特征,分析成因,并总结防灾救灾经验。响水县气象局还针对缺乏实测数据的受灾区域制作气象灾害分析报告,帮助受灾村民获保险理赔。(蒋芷晴

突出科技支撑 强化联防联控

——湖南特大山体滑坡“零伤亡”答卷透视

三年前的盛夏,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遭遇多轮强降雨。迎战那场引发大规模滑坡地质灾害的暴雨是对气象部门防灾减灾能力的重大考验。

2020年7月6日,石门县西北部乡镇普降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 227.1 毫米。6日16时,山体出现滑动,顷刻之间,植被随山土倾泻而下,半山腰的房屋垮塌,电线杆折断,省道S522线部分路段下沉。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山体滑坡损毁了电站、民房,冲毁省道S522约1公里。

面对灾害,气象预警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导性作用,一靠准确,二靠时效。

湖南省气象台利用基于数值模式释用的短时临近(0—3小时)定量降水预报和短期(1—3天)降水网格预报产品,明显提升强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启用新版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气象灾害预警、预警信号、强降水监测警报、重要警示信息“一键式”制作发布。

省气象台、常德市气象台发布精准预报,并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石门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省气象台还滚动发布预警并强化实况警报,5小时内多次更新暴雨预警信息,从黄色预警逐步升级为红色预警,石门县气象局先后 13 次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报告天气实况和预报情况。

在气象部门的精准研判和及时提醒下,南北镇防汛责任人加大地质灾害点巡查力度和频次,在巡查时发现雷家山隐患点路面下沉,马上组织村民疏散转移,将省道 S522 线地质灾害风险点区域路段全面戒严,通知电力部门切断高压供电。

为最大化降低灾害风险,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部门早预警、早行动,积极加强部门间的会商。

7月5日上午,省气象局联合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6日0时提醒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注意防范湘西北突发地质灾害。

为确保预警信息精准,石门县气象局加强与县自然资源局的会商,及时更新防汛成员,确保各类气象预警和实况预警信息全覆盖;在强降水服务中,滚动预报信息,逐小时发布实时监测雨量、实时雷达回波,让各防汛责任人及时了解到降水信息和趋势;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提醒县自然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收到气象预警和“叫应”后,政府部门迅速部署隐患排查和人员转移工作。

本次强降水过程虽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但得益于气象预警及时,政府措施得力,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史光浩

打造防灾“集合体” 筑牢风雨防线

——从“烟花”看我国台风立体防御模式

2021年7月25日,台风“烟花”以台风级(35米/秒)强度登陆浙江舟山沿海一带,成为2021年登陆中国最强的台风,其后在陆上滞留达95小时。

面对强台风“烟花”,受影响的区域党委、政府表示出高度重视——浙江省要求科学预报预警、排查风险隐患、部署应急力量、转移疏散人员;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尽最大努力将可能发生的险情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政府主导下,各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行动,迅速形成应对合力——中国气象局党组第一时间参与应急管理部视频会商,及时报送决策服务信息,从专题研究部署到升级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节奏层层递进。

在气象预警的先导作用下,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召开防汛防台风专题会商调度会,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研判雨情汛情,连线浙江、上海等地部署防御工作。此外,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等紧急行动……其中,在台风正面影响的浙江省,气象台、应急管理厅、水利等部门迅速进入应急状态。截至24日,省气象局累计发布台风报告33期、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39条、预警短信293.1万条。

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社会各级及广大人民积极行动以应对“烟花”。因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江浙沪等影响区域群众自觉居家躲避风雨;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早稻种植大户余炎加班加点抢收9000余亩早稻;象山县上张水库管理处主任董辉将每日一次的巡逻调整为两次和随时巡逻;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渔船全部回港避风……

气象部门上下一盘棋,以“无所不至”“无微不至”的服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先导作用和第一道防线作用。

7月18日起,中央气象台加强与浙江、上海等地气象部门会商和预报预警联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启动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1分钟区域观测模式,连续观测台风影响区域降水分布、风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制作台风“烟花”中心附近风圈等值面和三维风速矢量等三维可视化产品;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开发假相当位温、三维风速流场、台风暖心结构等3个产品;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追风团队施放臭氧探空气球,并启动无人艇协同试验。与此同时,浙江、上海、江苏、福建以及江西等地的雷达、探空、自动站对台风进行无缝隙探测。

气象部门与水利、应急减灾、交通、电力等部门组成台风防御网,形成台风防御“集合体”。此外,气象部门针对防御重点难点区主动开展电话叫应,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户一人。

除给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带来较大风雨影响外,台风“烟花”后期影响范围从华东一直延至东北。因预警及时、应对得力,无人员死亡,经济损失降至最低。(简菊芳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