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守“好风景”奔“好钱景”
——从“千万工程”看浙江气象提亮乡村安全共富底色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田间地头,果农忙得不亦乐乎;山水之间,游客享清凉、泡“氧吧”;楼前房后,气象显示屏随处可见;文化礼堂内,气象科普讲座气氛热烈……6月,浙江广袤大地上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在这幅村美人和的画卷上,气象元素点缀其间,提亮安全共富底色。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于2003年6月5日在浙江启动,改写了之江大地上几万个村庄的命运。

于源头处看未来——智慧气象扮靓数字乡村

在“千万工程”的重要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如今推门便是花园,全村皆为景区。作为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梅林村正迈步在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美好共同体”的加速路上。

每次经过梅林村河边,气象协理员郭勇都会停下来看看岸边的智慧灯杆:“原来气象站都建在地上,现在竟然能装到灯杆上。”郭勇说的“气象站”,是气象微型站,它利用5G智慧灯杆建设,加入“微气象”设施。哪里有智慧灯杆,哪里就有气象微型站。

一根小小的灯杆,是智慧气象全面融入数字乡村的缩影。从“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到“未来乡村”先行地,梅林村不断更新关于乡村的“打开方式”, 气象部门也随之迭代升级服务方式,率先在梅林村等多个乡村开展试点工作,不仅加密乡村自动气象站,建设微型气象站,还推动数字气象全面融入乡村治理。

进入汛期,梅林村防汛责任人何飞海每天都要打开萧山区“数智气象”驾驶舱的手机端,查看气象信息数据。回忆起当地决策部门在台风叠加天文大潮及上游泄洪的险要关头,通过数智气象驾驶舱及时掌握钱塘江潮汐、水文水位和气象信息数据,从而化险为夷的经历,他不禁感慨,区镇村三级一体化的数智气象驾驶舱直接将气象信息递送到村,气象元素全面融入数字乡村治理样板,为乡村数智防汛防台风提供了巨大助力。

建在萧山欢潭村的乡村气象科普站 浙江省气象部门供图

于山水间谋前景——气象添砖美丽乡村“共富路”

群山叠翠,竹海摇曳,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率先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环境美到发展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蜕变。2018年,安吉获得全国首个“气候生态县”称号,气候生态环境评估成果有效支撑了安吉打造气候经济,让当地人民充分享受到气候优、环境美的生态红利。

放眼浙江,“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宜居、宜游、宜养的国字号生态气候品牌纷纷落户乡村,“避暑胜地”“气候康养乡村”等地方特色景点先后“出圈”,枇杷、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纷纷贴上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标识,水稻、茶叶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民应对气象灾害风险挑战的坚实依靠……作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千万工程”也朝着“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在蹄疾步稳的致富增收路上,随处可见将美丽生态转变为“经济要素”的气象实践。

花开万朵、各有千秋,在依山傍海的浙江,不同的村庄展现出“千万工程”的不同成色,气象服务因地制宜融入。在主打“绿色”的山林乡村,丽水气象部门不仅针对杨梅、茶叶等“土特产”开展精细气象服务,还结合当地景观开发了观云、冰雪预报和一系列物候预报、康养预报;在主打“蓝色”的沿海渔村,舟山气象部门推出了本地航线风力精细化预报,护航海岛渔村休闲旅游发展,还面向渔场开展精细化分区预报服务,建设渔港自动气象站,保障养殖户年年有“鱼”。

丽水云溪堂博物馆 浙江省气象局供图

于前线处筑防线——气象防灾减灾“追”至末端

衢州市地圩村近年来结成了一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防范”的全民网格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当气象预警信息通过“龙游通”“综治中心”“三联工程”等数字应用平台靶向直达“全民网格”后,村两委、联户党员、网格员(长)迅速响应、及时处置、协同配合,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灾情监测预警、抢险救灾和灾后处置等各项工作。

“美丽”的绝对前提是“安全”。在农村这个气象灾害多发易发的第一现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身负重责”。为此,浙江气象部门多年来持续推进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提标升级,截至2022年底,全省标准化村(社区)覆盖率达60%。气象逐步融入基层防灾减灾和防汛防台风体系,不仅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精确到乡镇街道,更联合应急管理等部门强化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高级别气象预警“叫应”机制,深化“网格+气象”工作,实现预警信息从气象台到网格点零延时“一键直达”。

要加强乡村的气象防灾避灾能力,宣传科普工作也要同步推进。在丽水市松阳县,气象部门结合当地气候特征、人文地理,将当地老旧房屋量身打造为科普馆。场馆建成不到一个月,就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既挖掘气候资源、普及气象知识,又保护了老屋、带动当地民宿和旅游业发展,是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的一次生动实践。

(作者:张晓晨 蒋静怡 吴丽君 李建业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