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警告称,今夏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热浪再次提醒人们,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新常态”。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入夏以来,空调等“清凉商品”走俏市场,夜间经济催生消费新样态,避暑旅游热度节节攀升……越来越常见的高温天气会对经济产生哪些影响?气象部门又该如何发挥趋利避害作用?本期策划带您聚焦“新常态”下的热经济。
“一度效应” 如何应变
在经济学术语中,有个名词叫“一度效应”,指的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在当前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一度效应”会产生哪些影响,又可能给行业发展和生产消费带来怎样的变化?气象部门该如何发挥趋利避害作用?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探索应对之道。
气温的“一度之变”在经济中如何体现
长期以来,国内外不乏对“一度效应”的研究。
日本统计显示,夏天气温每变化1℃,空调销售量可上下浮动数万台;德国曾统计,夏季气温每上升1℃,啤酒的销售量会增加230万瓶;欧洲某连锁超市统计的温度敏感商品销售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门店每周可以多卖冰淇淋24万支;奶牛热应激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21℃时,每上升0.6℃,奶牛的产奶量降低1.8千克,当气温超过37.2℃时产奶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可达3%至20%……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如“啤酒指数”“空调指数”“敏感商品指数”等一系列天气指数应运而生,为避免商品脱销或滞销提供了决策依据。
不仅如此,在电力消费和能源保供等领域,“一度效应”更为明显:
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副处长罗锡斌介绍,当重庆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气温每升高1℃,全市电力负荷会增加约100万千瓦;而在陕西,日最高气温达到31℃后,每上升1℃,全省电力负荷便会增加约100万千瓦,西安市电力负荷增加约40万至50万千瓦。
从夏季生活角度来看,空调制冷是电力消费的“大头”之一。某电商零售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某品牌空调销量同比增长97%;今年“6·18”期间,空调全渠道零售量达1195万台,同比增长35.9%,销售额达411亿元,同比增长38%。
往年空调销售高峰期是在7月份,而今年6月中旬,空调就开始“热销”了,这一现象与气候变化不无关联——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8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今年7月是有全球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
不仅如此,“一度效应”还在多地消费市场持续发酵,催热了“夏日经济”——防暑降温产品迎来销售旺季,夜游纳凉的消费场景备受欢迎,夏日消费市场的火爆也让城市经济有了新的增长极。今年入夏以来,随着气温升高,冰镇茶饮类外卖订单增长迅速,美团外卖数据显示,5月中旬至6月中旬,茶饮类外卖订单环比增长超七成。各式各样的夜间消费也逐渐火热起来,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今年6月以来,全国景区夜间门票销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54%……
6月15日至8月15日全国最高气温≥35℃日数排行
准确识变 “一度之差”并不简单
气温上升会引发商品销售量的显著变化。“但这是广义的,包括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一度效应”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人们对温度的反应有一定的敏感区间,如气温在20℃左右变化时,多数人不会有显著感觉。“目前,气象部门将气温达到35℃作为发布高温预警的阈值,说明多数人对35℃左右的温度区间是相对敏感的,在这一基础上,气温继续升高会有较显著的影响,当气温达到甚至超过40℃,这种影响会更强烈。”许小峰说,不同的群体,对温度、湿度的反应也会有差别,“一度效应”往往在温度敏感区间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后,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销售量和服务需求量都会上升,也可能会出现反效应——如人们会选择减少出行,一些旅游景区、商业网点客流减少,商品和服务市场受到影响。例如,2022年7月5日,重庆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5℃,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解放碑、杨家坪等地人流量明显减少,为数不多的路人步履匆匆,洪崖洞、苏家坝观景平台等“网红打卡地”几乎没有游客。
持续高温天气还会导致某些疾病风险增加,相关研究显示,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就增加2.1%。仅在今年6月17日白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0名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
所以,“一度效应”的影响必须综合研判,需要统筹考虑气温的上升程度、维持时间,以及不同细分领域的商品、服务类型及其对气温的敏感性等。
6月15日至8月15日高温预警发布次数前五名的省份
科学应变 主动融入全链条各环节
面对“一度效应”以及高温天气对生产、消费、出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各地气象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需求,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全链条、各环节。
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优化电力负荷预报模型,实现24小时逐小时温度电力气象服务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由1℃至3℃缩小至1℃以内;构建耦合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逐日、逐小时电力负荷预测模型,接入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电力智慧云系统,及时响应发电、输电、用电等实时业务需求。
在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迎峰度夏半月报》,包含对全省未来14天逐日天气预报,针对大城市西安则增加了未来10天逐日风速、相对湿度预报,受到电网调度人员高度关注。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相较往年提前13天发布高温中暑气象预报产品;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联合天津市气象台,于6月21日在全国首次发布高温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并提出防护建议;6月29日,宁夏草畜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专报,提醒相关地区做好棚舍降温准备,减轻高温对奶牛造成的不利影响;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当地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景区天气、高温预警等信息,及时提醒各景区适时启动应急预案……
许小峰认为,未来,气象部门一方面要持续提高科技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高温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另一方面要强化与各行业、各部门联动,加强对气象信息与经济社会关系影响的分析研究,为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有力依据。(黄彬 雷蕾 杨艳超 蒲希)
“气象+”赋能 “凉资源”变为“热流量”
盛夏时节,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模式,探寻纳凉消暑好去处成为人们夏日出游的首选。逃离都市,于丛林深处觅得清净;逐浪戏水,尽享夏日清凉……各地气象部门立足实际,助力打造本土生态旅游产业链,推动“气象+”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8月13日,首趟“熊猫避暑专列”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返回成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过渡带的越西县,夏季凉爽湿润。为抓住当前“避暑游”需求旺盛的契机,四川省气象部门联合铁路部门共同探索打造“氧吧专列”“避暑专列”,擦亮具有川渝特色的文旅品牌。
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不仅能供避暑纳凉,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天气气候景观。位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黑山旅游度假区,地形落差千余米,在不同季节可观赏到云海、暮霭、星空等景观。
“气候景观并非天天可见,风速、湿度、温度等都会对其出现有一定影响。”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气象局局长刘寿文说。为避免让游客“扑个空”,气象部门与景区合作,打造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点,制作并发布云海景观预报。区气象局在黑山谷、南天门等主要景区建设了26个旅游气象景观监测站,并在景区售票处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为游客提供天气实况及未来趋势预报等。
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避暑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是各地气象部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坐落于六盘山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被称为“避暑顶流”。从昔日贫瘠荒凉的西海固到如今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自治区气象部门围绕文旅产业需求及特色品牌定位,协助泾源县申报“中国天然氧吧”,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门打造“共享二十一景,关注天气变化”公众旅游气象服务品牌,联合宁夏旅游信息中心和宁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开展康养旅游气候资源区划。气象部门还在宁夏卫视每日晚间黄金时段制作并发布观星指数、避暑指数、度假休养指数度等11类旅游气象信息,贴心服务获游客和景区管理人员点赞。
在陕西,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商洛市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夏季平均气温22℃,有“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美誉。“高温天气下,景区客流量每天都能突破1万人次,周边的民宿几乎家家爆满。”柞水溶洞景区导游李媛媛说。
为将“气候+旅游+康养”品牌擦得更亮,气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研发编制《商洛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为公众挑选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组建气候康养经济专班,在A级以上景区建设自动气象站、负氧离子站等系列生态气候观测设备,助力气候生态价值转换;联合省级气象部门开展“气候好产品”等生态品牌创建工作,通过特色康养气候资源挖掘和评价,赋能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高温炙烤的晴热天气成为京津冀地区天气舞台的“主角”。
“最近天儿太热了,我们就想趁着周末去附近避一避暑。”6月24日,从北京带全家自驾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王女士说。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雪上项目举办地之一,崇礼区森林覆盖率达71.53%,6月至8月平均气温约为21℃,是避暑休闲、健康养生的天然胜地。
崇礼区气象局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共建气象灾害风险联合排查整治和重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强化河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应用,实现旅游安全预警的汇集和统一权威发布,全面提升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防控水平。今年上半年,崇礼区接待游客近3200万人。(刘丹 王畅)
“三伏天”经济观察 高温激发消费“新样态”
8月20日,长达40天的“三伏天”正式结束。今年“三伏天”,多地出现持续高温,武汉、杭州、重庆等城市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夏日炎炎,小风扇、大空调销量倍增,防暑产品供不应求,“夜市摊”人气火爆……记者走访发现,高温经济为消费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折射出夏日生活新趋势。
防暑降温“有花样”
7月以来,河南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最高气温多次超过42℃。在安阳市万达广场,不少市民边“蹭凉”边购物,商家也趁机推出促销活动。
“防晒霜、防晒冰袖等商品销售火爆,店铺推出了跨品牌买二送一的活动。”万达广场屈臣氏店长韩晓燕说,在高温时期,店铺的日销售额可超过两万元,其中防晒类产品占到三成以上。“购买空调的顾客较多,导致安装要排队一周左右。”该商场苏宁电器空调部负责人吴俊强告诉记者。
线上销售同样火爆。京东商城数据显示:主打“随身大容量”的腰挂充电式小风扇受到大量消费者关注,近两周,京东露营风扇、挂腰风扇的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164%、102%,冰凉贴、退热贴等成为新一代降暑神器,商品销售量同比增长170%。
除了防晒霜、防晒喷雾等“软防晒”商品外,消费者也越来越青睐能直接避免紫外线接触皮肤的“硬防晒”商品。7月以来,京东平台防晒口罩销售量同比增长34倍。
高温炙烤下,不少人选择在家“蜗居”,外卖成为居家必备帮手。对此,外卖平台推出了系列活动:美团在多地发放“生活消费券”;饿了么推出“太热免单”活动,只要气温超过36℃,广州、杭州、宁波等城市用户就有机会享受免费冰品。同时,外卖平台还组织开展“清凉行动”,为骑手设置防暑降温补给站,优化取送路线,提供高温补贴。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为躲避高温选择戏水游玩。海底世界、水族馆等清凉场馆客流涌动,环湖亲子骑行、帆船夏令营等户外亲子产品预订量同比上升,水上乐园陆续进入营业高峰。另外,图书馆也成为不少市民的“避暑胜地”。在北京,“进入国家图书馆,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凉爽,这里还有丰富的专业书籍,可以‘沉浸式’备战考研。”市民刘文静说。
从“小商品”到“夜经济”
白天高温持续,不少市民“错峰出行”,在较为清凉的夜晚外出消费。
7月20日以来,辽宁沈阳多日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夏夜,沈阳“老北市”街巷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据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老北市”客流量、营业额不断攀升,线上浏览关注量超22亿次,线下游客量单日高峰超50万人次。
“夜经济”的火爆为文旅部门探路“流量”变“留量”,实现旅游景区从“网红”到“长红”提供了有力抓手,沈阳也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之一。
不仅是市民,商户也需看温度“出摊”——
今年夏天,以清凉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意外”地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近期乌市天气酷热,请注意防暑降温。”乌兰浩特市“五一市场”夜市商户李德友打开微信群,收到兴安盟气象台发来的早晚市预报及防中暑提醒,“气象局每天都会在我们的商户群中发布逐小时天气预报,我们做生意都方便多了。”针对高温天气,兴安盟气象台从去年开始为夜市商户提供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
除了“夜市摊”以外,夜间运动也成为今夏新风尚。美团单车运维团队调研显示,6月以来,北京“夜骑族”出行频次环比增长近30%。(李悦 赵宁)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