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回访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2023年提案办理:“电力气象服务保障效果显著”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提案意见很快就得到答复。中国气象局在灾害精准预报、信息靶向发布、跨部门联动保障等方面不断创新与突破,围绕电力气象服务保障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成果丰硕、效果显著。”2月28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徐玖平告诉记者。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徐玖平提交了《关于提高极端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的提案》。谈及提案的初衷,徐玖平表示,在过去30年里,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超过150起大停电事故,其中许多是由极端天气引发的。对此,他呼吁,推进地空天立体协同监测体系建设,加密重点区域站点,优化天气雷达布局,提升对高温和低温、冻雨、寒潮等极端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协同应急能力。

一年来,中国气象局在气象监测方面,不断推进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业务体系。去年11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电磁环境现场测试通过验收,该站作为我国目前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天气雷达站,填补了三江源地区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空白。聚焦局地性强的短时强对流天气,气象部门开展加密探空观测,发展雷达和卫星融合的强对流天气识别监视产品,强化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机制,提升对高低温、冻雨、寒潮等极端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

在提高应急管理和能源电力气象服务能力方面,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能源局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开展气象预报预测情况及对能源保供的影响分析,及时将各类气象服务产品反馈给有关部门,为能源电力安全生产、调度提供科学有效的气象保障。同时,各地气象部门围绕电力气象服务需求,加强雷电、高温、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等服务。在河南、重庆等省份,气象部门建立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直达工作机制,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等方式对发展改革、能源电力部门主动“叫应”。四川省气象部门开展了气象要素预报和6小时以内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派遣气象专家开展现场电力气象服务。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玖平持续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并针对当前的城市治理难题提出了《关于提高极端天气事件下城市智慧韧性治理效能的建议》。他说:“树立智慧韧性治理理念,科学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以此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作者:李倩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