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十年,我国气象奔赴科技创新前沿——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部分领域实现并跑或领跑,有力支撑了气象现代化建设。
跋涉十年,我国气象科技进入改革深水区——中国气象局先后编制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多项政策文件,着力推进气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气象研究中心和开放创新平台,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的强劲“动能”,提升气象科技创新的“势能”。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引擎,改革就是点火器。十年来,随着改革更加深入,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越走越坚实。
前瞻——把握大势
十年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一项科技型事业,气象科技创新如何精准把握世界科技前沿趋势,下好“先手棋”?
拥有诸多气象领域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野外试验基地等创新力量,如何有效统筹谋划形成合力,解决“小、低、散”问题,提升创新效率?
这需要在方向上精心规划布局,在路径上精确落子施策。由此,科技体制改革统筹部署陆续推进,蓝图和施工图相继绘就。
改革视野要“宽”,推动各方面力量实现协同。中国气象局围绕重塑气象科研院所创新体系等改革任务,启动国家级科研院所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推进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发展,强化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由9个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25个省级气象科研所,49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以及高等院校构成的科技创新格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制定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气象科技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一个充满动力、活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组建起来,各方协同发力、集中攻关、大力推进,这场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选题要“准”,切实聚焦重大需求提升创新效能。瞄准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发展全局和事关长远利益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气象部门充分调研、提前布局。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气象应用领域已陆续落子,7月,首批科研专家陆续入驻河北雄安新区科创中心开展气象人工智能应用研发工作,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开始运行。量子信息科技与气象业务深层次融合与发展,合肥气象量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正在打造中。此外,还有多个围绕重点核心领域的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局创新团队正在建设发展。
激活——破立并举
改革走向深水区,就是要破解顽疾,直击痛点求深度。
目标要“明”,锚定改革目标,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针对“管得太死”“管得太细”这些制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绊脚石,中国气象局不断推进气象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推动科技管理重心转向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改进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形成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提升气象科技人才规模和质量;构建形成互利共赢的气象科技创新开放机制,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气象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给创新的土壤松松土,新的苗子才能更充分茁壮成长。
机制要“活”,尊重科研和创新规律落实分类管理。中国气象局制定实施《中国气象局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建立起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自2022年“揭榜挂帅”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发榜三批,得到部门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推动国省联动、促进局校合作、引导企业创新、鼓励内外协同、深化科研业务融合和激发各主体创新活力等方面均取得进展。同时,气象科研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形成,近十年(2013—2022年)较上个十年(2003—2012年),气象科研课题平均立项数量增长28.2%,2022年气象科学技术产出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累计奖励项较2012年增长4.7%。
同时,气象部门开展一系列以人为核心的改革,夯实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基。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推进,气象队伍素质和结构持续优化。中国气象局实施“双百计划”,组建创新团队,培养青年英才,全力打造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完善气象人才评价机制,全面强化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打造国家级重点团队2支,围绕气象科技重点领域引进特聘专家20人,遴选气象战略科技人才8名、气象领军人才234名、气象青年人才228名。
融合——打通循环
今年汛期之初,中国气象局发布支撑汛期气象服务科技成果清单,强化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汛期气象服务和流域气象保障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并鼓励从业务需求中凝练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直是气象科技改革的重点。十年来,多项举措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气象防灾减灾一线,走向服务国计民生现场。
科技“三评(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机制”改革是基础性、关键性的气象科技改革举措,在气象科技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改革实施进程中,气象部门推动建立健全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评审机制;健全以业务转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制定实施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暂行办法;健全以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机制,完善强化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聚焦科研成果转化,中国气象局制定《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办法(试行)》,实施《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见》等,扩大中试基地试点范围。一批成果已通过中试投入业务应用,取得实效。此外,气象部门还持续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气象业务与科研融合不断深入。研究型业务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提升了气象科技和业务整体实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改革的种子已破土生长,创新的大树正日渐繁盛。在强大的科技创新驱动下,气象部门将在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征途上,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纵深推进。
(作者:赵晓妮 李栋 于丹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