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同道相益 同心共济
——中非合作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携手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将成为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中非是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多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气象合作,成果务实丰硕。

  共建共享推动合作加速驶入“快车道”

  基础设施建设是非洲发展的重要支撑。非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却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有限的气象基础观测能力严重制约着非洲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气象灾害影响。

  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宣布对非务实合作新举措,其中包括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气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为此,中国从2013年开始,在科摩罗、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喀麦隆、苏丹、刚果(金)、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实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2024年,已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和应用培训、设施维护。

  项目包括自动气象站、人工气象观测系统、风云三号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气象演播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和处理系统等成套设备和软件,用于支持非洲国家气象能力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共派出90余名专家开展项目建设和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

  津巴布韦气象局原局长、世界气象组织(WMO)一区协(非洲)原主席阿莫斯·马卡拉乌表示,中国援建的气象设施质量过硬、技术先进,用处非常大,得益于这些气象设施,津巴布韦气象防灾预警能力提高了60%。

  作为中非气象合作交流的成功典范,该项目助力相关非洲国家预报业务系统“升级换代”,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显著提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部分受援国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多个“首次”:首次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火灾,首次实现气象部门独立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首次通过预警收音机发布预警信息……

  为共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水平,近年来,中国气象部门还与多个非洲国家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2019年3月,强热带气旋“伊代”携狂风暴雨袭击莫桑比克,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连续动态监测,为莫桑比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力支持。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莫桑比克总统纽西,纽西感谢中方及时对莫桑比克应对热带气旋灾害施以援手。

  ——为几内亚、喀麦隆、科特迪瓦等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建设气象高清虚拟演播系统,有效提升这些国家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和传播能力。2020年,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接收处理及应用系统首次“落户”非洲,为莫桑比克填补了天基气象观测的空白,推动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当地时间2020年1月2日,中国气象局援助建设的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接收处理及应用系统交付使用仪式在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举行。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向参加移交仪式的代表展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应用平台。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2023年,中国气象局与埃塞俄比亚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重点推进系统研发、新技术应用等工作,助力埃塞俄比亚业务系统和气象基础设施现代化。同年,埃塞俄比亚气象局成为首个与中国气象局正式签署气象科技双边合作协议的非洲国家气象水文部门。该国气象局局长菲特尼·提苏玛期待双方深化合作,携手增强防灾减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9月,中国气象企业还与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等非洲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签署文件,为其早期预警、气象科技能力建设等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

  ……

  眼下,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非洲气象基础设施等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和能量。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铺展合作共赢大道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非洲气象合作之花在广袤的非洲大地绽放。

  随着《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的签署,中国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完善气象合作机制,推动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是气象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生动体现。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中郑重承诺,中方愿利用风云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

  “感谢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南非暴雨风云气象卫星图像。南非国家航天局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2022年4月,风云二号H星、风云三号D星作为当时“新晋”加入空间与重大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气象卫星,持续监测南非极端暴雨洪涝灾害,为南非提供遥感监测等产品,受到南非政府的肯定和赞赏。2023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中国与南非两国气象部门正式签署气象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

  自2018年起,中国气象局持续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在非洲的应用,全面深入了解非洲国家对风云气象卫星资料服务的需求。目前,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12个非洲国家已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用户,为深化中非气象合作和促进全球防灾减灾进行新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通过该机制针对非洲国家启动10余次应急服务,提供台风、洪涝、火灾、强降雨等灾害相关数据、产品和监测报告。

  2023年7月24日,风云三号D星监测到阿尔及利亚北部沿海地区密集的火点,并延伸到突尼斯西北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如今,中国气象局已为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塞舌尔等30余个非洲国家开通了风云气象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账户。自2018年以来,这些非洲国家通过该网站下订单400余次,气象卫星数据量达687.8GB。

  围绕提升非洲国家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水平,“风云地球”国际版、卫星天气应用平台(SWAP)等软件平台也得到推广。数据显示,共有24个非洲国家用户使用SWAP,6个非洲国家用户访问“风云地球”国际版获取相关资讯信息。

  去年,摩洛哥气象总局地面观测系统负责人纳比尔·努尼来华参加2023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盛赞风云气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提供全天候和全天时遥感监测服务,在野火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11月13日,2023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在福建厦门开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中国作为WMO重要会员,一直积极参与WMO各项计划和活动,承担了包括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内的26个全球和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谋求进步,共创发展。服务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为非洲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还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今年,中国气象局开展的非洲降水落区预报正式服务于全球预报业务,标志着我国全球气象预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

  中非合作作为南南合作全球典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WMO多次高度肯定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等对服务非洲国家等WMO会员、全球气象能力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中国气象方案助力共绘发展新画卷

  中国作为全球气象数据、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贡献者,积极向非洲国家等分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经验,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气象方案、注入中国气象力量。

  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在今年就任后不久访问中国,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和全球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在自身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分享经验促进共同发展,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可作为全球榜样。”

  多年来,依托WMO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等,中国已围绕气象卫星、气候变化等主题为51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400余人次的短期和长期气象培训。今年来华参加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与气候信息服务研修班的毛里求斯学员斯瓦·文卡塔凯拉姆对中国气候服务方面的有益实践和经验充满兴趣和期待,“这些工作方法和理念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国家。”

  自1976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共举办50期针对非洲等国家气象水文部门高级官员的多国别考察。科特迪瓦气象局局长索乌科纳特去年参加了第50期多国别考察:“我非常欣赏中国气象部门取得的突出成就,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迎来首批7位气象访问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泰国、塞舌尔等4个国家。“此次学习机会难能可贵!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风云气象卫星、气象预报等方面的知识,为我们国家的气象工作提供借鉴。”来自埃塞俄比亚气象研究所的访问学者阿巴特·格塔丘·费莱克很珍惜这次研修的机会。

  2024年4月8日,首批“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来到中国气象局,正式开启研修旅程。图为“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在国家气象中心了解气象预报工作 庄白羽 摄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防灾减灾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已成为推动中非务实气象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共同目标。在2023年召开的第19次世界气象大会期间,莫桑比克气象局局长阿德里托·费利克斯·阿拉牧格表示,希望学习中国在早期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经验。南非气象局局长伊沙姆·阿巴德在2023年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气象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时也表示,期待学习中国在天气预报、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共同推动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实施。

  在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指引下,中国和非洲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气象力量。

  (曾沁、徐相华、钱鑫、那晓丹、胡晓平、阳揣环、周庆亮、王毅、咸迪、刘然、陈金阳、张伟、刘雪玲、郝静、沈广湫、任璐、张永、于桐、林禹彤、闫泓、张明禄、刘丹、王亮、徐嫩羽、蒋芷晴、李倩等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刘淑乔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