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20时8分,喜马拉雅山脚,海拔4300米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气象局,一个气象探空气球如同过去66年里的每个清晨和傍晚,如常升空。
11个小时前,一场6.8级地震在此发生。
“地震了!”7日9时5分,太阳刚爬上山尖,定日县气象局综合观测人员巴桑在晃动的屋子里,眼见墙上的画、桌面的物品掉落。大家撤离到县气象局大院的篮球场,县气象局局长巴顿看到所有职工安全后,等到10时,组织业务人员到办公楼等,开展全面细致的排危除险应急处置工作。
定日县气象局地面站建于1956年,探空站建于1959年。在2024年之前,定日探空站是西藏唯一一个坐落在县级台站的L波段国家高空气象站。
7日20时8分,定日县气象局施放震后第一颗探空气球,受救援飞机起降影响,较正常施放时间19时15分有所延迟,其高空气象数据为震区气象服务保障提供数据支撑。张一 摄影
数据不能停,业务不能断。在近70年里,尽管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常年多大风和强降雪天气,年平均气温只有3.2℃,极端最低气温可达到-44.4℃。定日几代气象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获取珍贵气象数据,还完成多项国际、国内重大活动高空气象探测保障服务任务。
搭建救灾帐篷,发布天气专报……在忙碌中,时间过得很快。余震不断,20时的探空气球是否还能准时施放?“肯定要把这个气球放出去。”对定日探空站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定日探空工作不仅填补了高空观测数据的空白,对青藏高原研究价值很高,其数据还参与全球气象资料交换。”巴顿今年49岁,他的职业生涯就是从在定日开展探空观测开始的,“作为老一辈业务人员,我觉得这是我们的饭碗。”
7日21时,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预报人员与定日县气象局预报人员共同会商震区安置点天气情况。张一 摄影
1月正是定日最寒冷的季节。面对低氧、高寒、大风,这场在珠峰脚下的救援难度很大。31岁的巴桑是当天业务值班人员,“探空数据对救援‘黄金期’非常重要。”
制氢工作需要在屋内进行,检查制氢设备和管道等安全并完成制氢,巴桑忐忑的心才放下一些,“我在这里工作8年,一次都没断过。”
当前,中国气象局正在全面开展北斗探空平行比对。截至202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气象探空业务系统从L波段探空向新一代北斗探空系统升级换代的前期各项建设任务已完成。新系统将极大提高高空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提升探测精度和高度,更加高效探测西南区域高空气流和高空风,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和珠峰登顶保障、防灾减灾和抗震救灾、南亚通道等重大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定日探空站正在开展两项探空业务平行比对工作。
7日22时,预报人员调取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分析震区天气。张一 摄影
19时50分左右,空域终于获批。巴桑立刻和同事久美南加、罗桑曲珍把仪器绑到探空气球上,慢慢把气球拿到室外。
太阳下山以后,温度“蹭蹭”下跌,风很大。把探空仪交给久美南加,巴桑用对讲机跟同事沟通确认仪器正常,开始倒计时:“三、二、一,放……”
20时8分,像过去两万多个日子里的每个日常时刻一样,探空气球携带着探空设备缓缓升入高空。
那天夜里,定日县气象局的灯,也和过去的每一天一样一直亮着——气象数据实时传输,业务24小时运转。国家级、西藏自治区和日喀则市气象部门的支援也已迅速抵达。
(作者:赵晓妮 张歆平 赵宁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