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3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看各地如何评价和谋划气象工作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近日,随着202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落幕,全国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已全部出炉。这些报告不仅系统总结了各地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更为今年及中长期发展谋篇布局。其中,气象工作被多次提及。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成功应对多轮极端天气

  2024年,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背景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赢多轮极端天气应对“遭遇战”。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新成效”“全面进步”“新进展”“新加强”等表述,对气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应对降雨和台风方面,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提早研判、超前部署,防风险守底线,有效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北京市在汛期降雨较常年偏多六成的情况下实现平稳度汛。上海有力有效应对台风“贝碧嘉”“普拉桑”连续登陆。浙江同样有效防御了历史罕见梅雨洪涝灾害,成功应对台风“贝碧嘉”“普拉桑”等,实现人员“零伤亡”。福建有力防范应对“6·9”持续性极端强降雨、超强台风“格美”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湖北有力应对自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主汛期9轮强降雨过程。广西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过程,特别是超强台风“摩羯”的风雨影响。云南首次实现自1950年以来汛期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重庆、贵州、甘肃、江苏等省(直辖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充分肯定成功应对多轮降雨和干旱天气。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打赢防汛防台风硬仗,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在经受25轮强降雨过程和10个台风影响,汛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同期最多的情况下,广东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应对梅州市“6·16”特大暴雨、超强台风“摩羯”等,高质高效推进灾后复产重建。海南在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和极端强降雨,特别是超强台风“摩羯”正面侵袭时,争分夺秒抢险救灾,全力以赴恢复重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河南和湖北两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克服极端灾害天气影响,确保了粮食稳产和增收。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聚焦了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指出该站运行30多年的成果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增幅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覆盖率均为全国第一。

  支持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工作部署中,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首都韧性城市规划及标准体系,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运行感知、监测、预警体系,增强极端天气应对和自适应、快速恢复能力。

  浙江提出,深入实施防汛防台风抗旱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浙江水网建设,扎实做好台风、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福建将推进市县两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切实防范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江西将支持气象、水文、测绘等发挥其更大作用,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和极端气象灾害防范应对。

  河南将健全气象、水文、地震和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网络,有效防范应对自然灾害。

  湖北提出,加强洪涝、干旱、森林火灾、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

  广东将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夯实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

  海南提出,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灾后复盘机制,推动超强台风“摩羯”复盘成果落地应用。

  宁夏提出,着力加强地震和气象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工作。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针对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省情实际,深入推进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加快完善小流域山洪泥石流、森林草原防灭火临灾预警系统,优化整合应急力量,推动线上感知预警、线下“喊醒”“叫应”相互联动,全力防范重大自然灾害,同时积极发展气象雷达、航空救援、智能设备等产业,提供更多新质应急产品和服务。

  云南提出完善重大灾害“123”快速响应机制、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

  陕西指出,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做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气候变化应对,提出深化适应气候变化青海行动,推进生态补水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打造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和青藏高原大数据应用中心科创平台等一系列行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统筹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加快浅层咸水开发利用,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

(作者:文科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