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中国气象报时评:中国气象防灾减灾的协同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4月11至13日,一场罕见持续性大风天气席卷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地区阵风最高达15级。“点赞城市治理”“这次预警处置给力”“为我们筑起安全墙”……在社交媒体上,一条条公众评价的背后,是全社会协同高效联防联控,将大风影响降至最低的生动实践。

这是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的一次实战检验。4月1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华北多地气象部门也纷纷发布大风预警。以气象预警为令,整个华北地区已然做好准备——北京市多地景点、户外运行设施等临时关闭;山西省电力公司组织人员对输配电通道等快速巡查。与此同时,空管部门部署航班间隔调整方案,公园部分区域临时封闭,中小学调整放学时间……一时间,防灾避险行动在全社会展开。

这是对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考验。全社会有序行动的背后,是气象部门与大风争分夺秒的紧张角逐。河北省气象局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精确识别出36处高风险区域,为防风加固提供支撑;天津市气象台应用人工智能超分辨率技术,实现未来6小时、100米分辨率的逐10分钟风力预报,将传统预报的时空精度提升一个量级;北京市通过“京通”小程序实现高级别预警自动弹窗,微信、支付宝等多平台同步推送,构建起立体化信息传播网络……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在此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这是对全民气象科学素质的一个真实测验。随着政府、部门、行业等相关举措的实施,以及媒体、专家不断对大风天气的科普,“非必要不外出”逐渐成为公众共识,部分企业实行居家办公,不少高楼层住户自觉固定窗户,公众提前采购食物。而这,折射出的是防灾减灾科普力度的加大、效用的增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以“风”为镜,面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优势显露无余,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

(作者:李悦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