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生动鲜活的理论宣传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篇篇聚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闻报道,勾勒出大国气象的时代脉动;
一次次应急响应中的“第一声音”,彰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责任担当;
一系列贴近生活、富有温度的科普文化活动,点亮科学之光,厚植文化根基;
……
近年来,全国气象宣传科普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步履铿锵、勇毅前行,为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唱响气象“好声音”
2024年8月20日,一场精彩的述学讲学活动在中国气象局举行。
活动中,来自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的13名党员干部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
“不读稿、不照本宣科、不讲空话”的交流形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气象部门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全国气象宣传科普战线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引导气象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方向明,方能行稳致远。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有声有色的背后,离不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离不开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持续发力。《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气象科普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工作方案》……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为宣传科普工作嵌入气象业务体系全链条系牢安全带、把稳方向盘,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国家大主题,唱响主旋律——
“我们的木耳产业规模从刚开始的100多万袋,发展到现在600多万袋,可以带动160多户、650多人进入木耳产业链。”
4月20日,聚焦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成效的“‘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在陕西商洛拉开帷幕,开启2025年第一程。采访组穿梭于秦岭山脉间,深度挖掘商洛气象部门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的实践和探索。
2025年4月20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在陕西商洛拉开帷幕。图为报道组在商洛市气象局采访 马楠 摄影
围绕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等重大节点,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等重要任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气象宣传科普战线与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地方媒体形成宣传合力,年均组织30余次重大主题策划、数十个系列深度报道、400余种气象类图书出版、多个国家级展览展现气象风采,形成兼具思想高度、情感温度、表达力度的“气象叙事”。
关键时刻,更见铁肩担当——
“风雨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2023年,超强台风“杜苏芮”来袭,在风雨肆虐的第一线,气象记者逆风而行,在电闪雷鸣中架起镜头、开启直播,用坚定的话语、清晰的数据为大众科普气象知识、传递防灾减灾信心。
台风“杜苏芮”直播画面
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的指导下,一份关于“杜苏芮”北上引起大范围强降水的“一过程一策”科普指引,由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发送至国家级业务单位及受影响地区气象局,跟随式气象科普服务有序开展,媒体融合发展的成效也随之显现:专家解读滚动发布,80余家媒体开展联合直播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总播放量超1.7亿次,成为风雨之中最有力的声音。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优化全媒体传播矩阵,贯通舆、策、采、编、发、评全流程业务链条,推动主流声音“出圈出彩”。《我国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建成》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国气象局政务新媒体总粉丝数超过4000万,中国天气网日均浏览量达8700万次,《天气学(第二版)》版权输出项目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多平台的内容生态声势渐起、厚积薄发。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气象文化——
文化,是气象事业的灵魂底色。气象部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融事、以文统志,让气象文化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天天见,福天天,把脉风云方向,护佑福祉至上……”在福建,以“福天天”为代表的“福气”文化品牌逐渐成形。
2024年3月23日,“福气”文化元素融入气象科普教育中,孩子们排队参与“福天天”气象知识问答活动。郑彬 摄影
在内蒙古阿拉善,“大漠恒星”话剧震撼上演。舞台上,是拐子湖气象站一代代坚守者在戈壁荒滩中追风逐云的壮丽群像;舞台下,是泪水与掌声交织的人文共鸣。
“任凭风霜雨雪,艰辛双肩扛……”在吉林延边,气象工作者唱响《延边气象人之歌》,唱出气象工作者对风云的执着与对人民的深情。
……
文化之力,正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深层次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放眼全球,讲好中国气象故事——
“这个专题做得太漂亮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言人克莱尔高度评价中国气象局英文网专题,并在WMO官网转载。
中国气象局与WMO联合推出“早期预警中国方案”网站专题,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全球防灾减灾等相关案例频频亮相,“中国气象”的世界表达更加坚定而自信。
中国气象局与WMO联合推出“早期预警中国方案”网站专题 图片来源:WMO官网
近年来,气象部门稳步推进国际传播主阵地建设,中国气象局英文网浏览量逐年提升,三大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运营有力。同时,持续深化与外宣平台合作,聚焦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等推出国际传播精品,向海外输出优质图书版权,气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跨文化讲述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气象”。
厚植科普沃土
风起于青萍,力聚于点滴。气象宣传科普战线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厚植科学土壤,成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
“大家好,我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今天说说冷空气后续影响……”“首席说天气”全媒体品牌深度融入“一过程一策”重大天气科普与日常气象服务,越来越多的气象专家走出办公室,化身“科普主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应公众关切。
与此同时,各地科普活动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蒙语版的《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太好了,让我们应对气象灾害更有底气!”每到虫草采挖季节,青海气象工作者便会走进高山荒漠普及气象知识,雷击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5月3日,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山乡牧户正在了解虫草采挖期雷电灾害防护知识 图/张琪
在深圳,“气象科技活动周”集结186家气象相关企业、40家高校院所,以及79项优秀科技成果,线上线下超6万人次参与。
在河北,“冀望风云 燕赵科普行”系列科普活动走进中小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家庭等,提升科普效能。
在新疆,依托“访惠聚”驻村点科技帮扶等活动,气象科普融入民族团结工作。
……
从高原到海岛,从牧区到社区,“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已走进全国945个市(区)、3352个县(乡)、6114个村,总受众超过1755万人次,打通了科学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形态不断创新,表达更有温度——从动画、短视频、H5、手绘,到直播、条漫、AR/VR沉浸式体验,气象科普创新不断。《气象知识》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普类),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日益深入,《领导干部气象灾害防御手册》成为领导干部案头常备书,“哪吒入职气象局”等手绘漫画登上微博热搜榜,近3年300多件作品获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奖,气象科普不断积蓄温度与张力。
2025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之际,“哪吒入职气象局”手绘漫画登上微博热搜榜。
机制不断完善——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减灾司的指导下,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以重大天气预警为先导,定期组织宣传科普策划会商,完善中央媒体“绿色通道”机制,开展互动式、递进式信息发布,推动微博大V、抖音达人加入科普阵列。宣传科普“神经末梢”不断延伸,上海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气象部门成立长三角气象宣传科普联盟;河南、福建、湖北等地探索“气象科普+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建设气象公园。
科普场馆日益成为公众提升气象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全国已建成国省市县四级气象科普场馆网络,有16个国家级基地、10个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58个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入选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一支能冲锋、敢战斗的气象宣传科普“铁军”。他们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笔杆子”插进泥土里,把“话筒”递向基层,沾着雨雪、带着温度的作品向全社会传递气象声音。近年来,已有20余个团队和个人入选“典赞·科普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广电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国家级人才工程等,展现出气象宣传科普战线的专业实力和蓬勃活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策马扬鞭,征途未止。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将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以科学为灯塔,凝聚信仰之力、传播科学之光、激发奋进之志,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鼓舞人心、汇聚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作者:王婉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