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深融入 广协同 见实效
——从现场会看如何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深入基层防汛一线,实地了解数字赋能助力城市高效防灾减灾;交流展示试点成果,互学互鉴促提升……5月15日至16日,中国气象局携手17个部委齐聚重庆市沙坪坝区,观摩借鉴数字重庆建设、防灾减灾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以及智慧气象试点工作经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一节实地调研、拓宽思路的“实践探索课”

当与会代表来到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立即被一两层楼高的过境洪水最高水位线吸引。

“洪水来临前一天,我们接到通知马上转移了物资。”临江商户刘艾讲述了她在去年7月嘉陵江洪峰过境时的转移经历。

古镇淹没风险防汛部门怎么掌握?如何提前精准转移?

在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工作人员点开基于数智气象、多部门协同建设的“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对嘉陵江沙坪坝段淹没风险进行模拟推演,答案已解:

画面中,沿江9个街道9000余栋建筑已实现三维建模,平台智能研判涨水风险,精准提示什么时候下雨、雨下多大、水什么时候到达某个地点;可直观看到过境洪水淹没范围、受影响的具体点位、撤离人数,直接定位到可能受淹楼栋;智能生成转移撤离方案,并同步推送至数字重庆三级治理中心。同时,通过电子围栏实时获取淹没风险区域内群众信息,即时发送预警提醒,以便及时避险。

图为“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三维洪水淹没分析模型 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局供图

目前,“沙坪坝实践”正按照“一地创新,全市共享”模式在全市推广。走进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幕上闪烁跳动的数据,勾勒出立体城市的数字生命图谱。

气象政务服务事项全面融入“渝快办”,气象综合预警App上线“渝快政”,气象专题应用嵌入多个数字化综合应用场景,50余种精细化格点服务产品正全方位服务交通物流、旅游出行、城市运行等。

重庆气象部门协同应急管理部门,细化各级各类岗位责任人在不同应急场景下的响应行动指令,形成矩阵式工作指令库15万余条,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面向102万责任人智能匹配、自动发布,形成“气象有预警、各级各部门必响应”的工作格局。

在一整天的现场观摩中,与会代表步履不停,倾听记录、追问讨论,一致认为,重庆多跨融合协同的数字治理和智慧气象的良好经验,代表了智慧气象助力防灾减灾和城市数字治理的发展方向。

一次集中展示、相互学习借鉴的“交流会”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批复开展65项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在现场会上,部分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地区相关负责人分享好经验好做法—

防御超强台风“摩羯”,海南省气象部门提前准确划定高风险区,政府提前响应,防御措施落实到位,取得了建省以来抗击超强台风人员伤亡最少的结果。

湖南慈利夯实山区减灾“基础底座”,建立部门数据融合机制,动态展示山区灾害风险分布,为巡查排险、避险转移、救助保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在江苏响水,各镇区依托“气象+精网微格”管理体系,第一时间下沉应急力量,做到全县防灾减灾“一盘棋”。

在应对辽宁葫芦岛“8·20”特强暴雨中,气象部门“智能叫应系统”及防汛办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精准“叫应”各级防汛责任人5980人,为提前应对汛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

一系列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成果在汛期实践中得到应用、发挥实效,展现出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愈加完善,多跨融合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加速发展,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智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部分地区气象部门分享了扎实推进气象业务数字化改革、丰富智慧气象应用场景的有益探索—

北京气象部门构建“智慧气象+防汛”“智慧气象+交通”等应用场景,全链条动态支撑各部门灾前研判、灾中联动、灾后评估。

上海“气象先知”系统整合28类城市运行数据,开发基于时空场景的灾害推演模型,在2024年台风季中,提前72小时预判城市暴雨积涝风险区域,联动相关部门预降水位,减少经济损失超12亿元。

在福建福州,数字气象服务场景嵌入福州市政运维平台,“气象精灵”融入水系联排联调系统,助力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

在福建福州,数字气象服务场景嵌入福州市政运维平台。图为福州市气象局与市交通部门交流 福州市气象局供图

广东气象部门以服务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为重点开展示范场景建设,广州市气象局构建基于降雨天气的交通拥堵指数预测模型和高速公路积涝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深圳市气象局与地铁运营集团联合研发地铁内涝预报预警模型,制订列车限速和停运指引。

国家气象中心发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提升城市及周边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能力,为各地开展工作夯实技术支撑。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现着气象服务组件和模型算法嵌入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城市暴雨积涝治理、交通安全运行等部门数字化应用的协同效能,在互学互鉴中,数智气象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思路进一步激活。

一场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动员会”

如何加快推进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这不仅需要修炼内功,还需要外聚合力。

聚焦强化部门协同,相关部委提出宝贵建议—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县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平台覆盖2053个县,依托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占比超过80%,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建议双方深化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风险提醒,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发相关风险预测模型,共同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水平。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两部门规范城市暴雨积涝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开展暴雨风险预警,科学支撑城市防汛应对工作,去年在有64个城市发生73次超防治标准降雨情况下,未出现因城市暴雨积涝导致的人员伤亡。希望双方在城市气象观测、暴雨积涝防治、提升智慧城市气象服务能力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气象数据更好融入各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相关负责人建议,进一步加强两部门各层级业务对接融合,深入推进数据交流和业务合作以及重大灾害过程会商研判;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准确划定风险区域和需转移人群,提高避险转移效率。

当前,各地陆续进入主汛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将在新一轮大考中接受检验,再凝练更多经验成效,护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吴彤 蒲希 任俊 郭若水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