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天气预报业务刚刚起步。“国内一切事业都在新基础上重新开始。”1950年1月12日,时任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局长涂长望在给远在瑞典的气象学家顾震潮的信中这样写道。
1950年1月12日,涂长望给顾震潮的亲笔信。
为了建立起新中国的气象业务,1950年,涂长望与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协商决定,共同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气象学家顾震潮、陶诗言分别担任“联心”主任、副主任。
初创时期的“联心”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全国仅101个气象台站,气象信息资料和图表太少,不能很好地反映从地面到高空的大气变化;预报员人手少,填图、分析、预报全需亲力亲为;沿用欧美理论体系,无法解释青藏高原等特殊地形对天气的影响。
顾震潮到任后,立刻带着科研人员重新绘制符合国际标准、带有主要地形标识的一整套天气图底图,成为全国气象部门填绘、分析和预报天气的基本工具。为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联心”与清华大学合办气象短训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填图员。自此,预报员不再需要填图,而是有更多时间完成分析预报工作。针对高山数据空白,顾震潮充分考虑我国地理环境实际情况和预报经验,推动增设高山气象站。
“联心”正在举行天气会商
每个早晨,“联心”的办公场所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戴眼镜的教授、握铅笔的年轻预报员围站在天气图前,时而争论,时而沉思,这便是“联心”创立的每日天气会商制度。除“联心”预报员外,许多学者也常来参与讨论,涂长望有空时也会来参加,这种“真理越辩越明”的作风,使得预报员的分析预报能力很快得到提高。每日天气会商制度一直延续至如今的中央气象台。
让“联心”经受历史检验的,还有百年一遇的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夏季,长江中下游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武汉水位已突破历史极值,是否启用荆江分洪工程关系到千万人生计。雨还下不下?水位还上不上涨?预报员们面临着极为重大的考验,稍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预报员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最终作出“暴雨不会再下,江水不会再涨”的关键判断。事实证明,洪峰在预报发布后不久开始回落,武汉保住了。
1955年,“联心”完成历史使命,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成立预报科,接替“联心”的全部工作。5年间,“联心”培养出数十名预报技术骨干,形成了预报所需的各种天气图表,总结研究出合乎我国地理环境的天气系统,如穿心冷锋、西南低涡、江淮切变线、南岭准静止锋等,丰富了我国的天气学理论,并建立了从短期到中长期的预报业务体系。
回望这段历史,“联心”不仅开创了新中国的气象预报业务,更探索出一条“科研与业务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发展道路。从延安窑洞的手动发电机到“联心”的天气会商室,一代气象工作者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共和国撑起了“气象伞”。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