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南考察调研,强调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河南气象部门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大格局,坚定信心、奋勇争先,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提供更高水平气象保障。
深度融入文物保护 赋能文旅发展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洛阳,重点考察了白马寺与龙门石窟两座文化地标,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雷电防护是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环节。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科学制定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的防雷设计方案,确保防雷装置在正常发挥作用的同时,又能减少安装对文物建筑本身的损伤。
近年来,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先后编制了多项文物建筑防雷标准,形成“国家—行业—地方”三级防雷标准体系,并结合不同文物建筑防护特点,创新性解决防雷设计施工技术难题。依托技术标准的成功应用,该中心完成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物本体以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观星台)、周口关帝庙、济源阳台宫大明寺、开封山陕甘会馆等近百项综合型防雷工程,切实保障省内外各类文物建筑免遭雷电之害。
立足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实际,省气象局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强化联动,系统推进文旅气象防灾减灾和智慧化文旅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同时,省气象局积极参与开展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强化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延伸气候生态产品价值链。省气象局还研发推出春季花期预报、红叶观赏指数预报等特色产品,开展重点景区实时天气监测、灾害预警、体感温度预报、紫外线指数预报、穿衣指数预报等伴随式服务,全面强化游客出行体验。
深耕沃野千里 守护中原粮仓
眼下,中原大地麦浪摇金。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重点询问了今年河南小麦生产情况,强调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河南是产粮大省,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南气象部门探索构建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模式,率先将气象保障单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深度融入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以气象科技之力守护中原粮仓。
近年来,全省建成118个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形成涵盖多要素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站、土壤水分站等设施的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通过搭建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系统,河南气象部门将28类农业气象历史数据资料、780万条数据记录信息化,依托“数据+算法+产品”架构,实现多类业务产品自动化制作。
河南省气象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联合省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主要粮油作物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结合精细化遥感监测和智能网格预报,制作未来1天至10天一公里级的灾害风险预警产品;研发精确到地块、基于灾种和影响的场景式气象服务系统,制作发布逐3小时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当前,场景式气象服务已融入河南所有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信息化服务站。
今年5月,河南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对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生长造成威胁。河南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提前发布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动态监测小麦发育进程和土壤墒情,开展全方位干热风监测服务,为科学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撑。
5月24日,河南省孟州市赵和镇大仇村村民在抢收小麦。张泽斌摄影
深化数智创新 筑牢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汛期已经到来,各地对防汛抗洪务必精心准备,确保预案充分、应对从容。容易突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区,要全面落实应急处置责任。
河南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向平原过渡带,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极端灾害性天气广发、频发、重发、并发。省气象局推动气象预警融入全省“1+13+N”防汛预案体系,气象工作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预报准不准、预警及不及时不仅直接关系到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也关系着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联动防御成效。河南省气象局加快推进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构建适用于中原地区的高时空分辨率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和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的强降水短临动态融合预报产品,重点区域空间分辨率精细至次公里级;发展强降水、雷暴大风等短临监测预警技术,39种预报算法融入全国气象大数据云平台,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左右,强对流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在40分钟以上。
为提升服务针对性,河南气象部门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健全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分场景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按照分类分级精准“叫应”策略,构建面向全省应急责任人的集短信签收、电话自动外呼、“闪信”等多种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智慧“叫应”服务系统,确保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得出、叫得应”。研发移动端平台“天象”APP,服务专业用户超10万人,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指挥决策的“口袋书”。
(作者:陈争 周爱春 张莹 张玮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