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服务

追云播雨 护佑民生福祉
——写在《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20年1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55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58万平方公里以上。

掷地有声,回响有力。这一目标,在两年后的今天,近乎实现——当前,全国年均增雨(雪)影响面积稳定在5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年均防雹面积扩大到60万平方公里以上。

夙夜匪懈,两载春秋。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气象部门深耕发力,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随着《意见》出台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蹄疾步稳地进入发展速度最快、服务领域最广、综合效益最突出的时期。

“蹄疾”——

减灾、增效、趋利多措并举

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解除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90天的气象干旱预警。11月15日至18日,受干旱困扰已久的南方多地迎来喜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抢抓“天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累计增雨约4亿立方米,干旱面积显著减小,森林火险高风险等级地区全面降级。

8月18日至11月16日,在这90天里,中国气象局调派5架高性能增雨飞机、协调2架大型无人机,多次飞往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安徽等地支援,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0架次,累计飞行149小时,高效利用空地增雨力量,让多地沐浴甘霖,缓解旱情。此外,各地积极开展地面增雨作业,据估算,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148.5万平方公里。

11月1日至6日,江西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天气,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条件,开展空地联合人工增雨作业。在各方协同保障工作到位的前提下,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4架次。图/刘莉坤 文/李晶 黄奕廷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提升,像这样一个个减灾增收、趋利避害的故事,正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家乡的田地创收了——“好一场秋雨,明年油菜丰收更有盼头!”“这是久旱甘蔗地近4个月来最大的一场雨!”在关键农时、干旱农区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有效增补农业亟需水源、减轻农业旱灾损失,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供有力保障。减损就是增收,“一场冰雹一年白干的担心没啦!”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冰雹灾害天气,2021年以来至2022年11月21日,气象部门利用高炮、火箭实施人工防雹作业5.4万次,为高敏感的果业、烟叶等经济作物减损,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10月27日6时,湖南省湘乡市气象部门抢抓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龙洞、虞塘、月山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3次。吴凯宇 摄影

身边的绿地增多了——“这些年,雨水多了、风沙少了,丰美水草正一点点恢复。”每年5至10月,正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牧草生长和生态恢复的黄金时段,人工增雨作业择“天机”适时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1年青海湖丰水期湖泊面积达4637.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来面积最大。此外,人工增雨(雪)作业在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湖北丹江口等生态重点保护区和主要流域源头、重要水库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

远方的森林保住了——“及时雨来了!”今年8月,受持续高温影响,多地山火频发。8月27日晚,四川宜宾五星镇突发山火。次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紧急调度无人机飞赴宜宾地区,驰援山火扑救工作。面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夏季高温频发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需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与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保障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的工作要求,始终贯穿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全方位、全过程,一步步满足人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丰产增收的渴望、对绿水青山的向往。

“步稳”——

政策、科技、监管多管齐下

气象防灾减灾,是“刚需”。而人工影响天气,则是有效手段之一。

气象部门抓准这一要害,坚持趋利与避害并举,完善体制机制,汇聚人才之智,加快科技创新,稳扎稳打每一步。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让作业举措更稳当——

部门协同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相继印发相关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印发《“十四五”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任务;国家增设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技术人员、人工影响天气特种作业操作员等职业,组建创新团队,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项目支撑持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完美收官,“五段”实时业务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颁布的人工影响天气相关标准成为装备和业务准入的“硬约束”,建立了覆盖全业务链条的制度体系。

集优势资源、举部门之力,让作业力量更稳实——

中国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强化国家级业务龙头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持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统筹推动六个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基础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天-空-地协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逐步建成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创新建立“四级业务纵向到底、五段流程横向到边”的人工影响天气特色业务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机群初步建成,实现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跨省作业。

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多源融合云降水同化分析和数值预报系统,精细化模式预报产品全国分区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国产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基于雷达指挥、自动发射、立体播撒的火箭作业系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我国第一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Ⅰ”首飞成功,破解了无人机难以防除冰的世界性难题。

“甘霖-Ⅰ”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安全监管、性能提升,让作业过程更稳健——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列入各地安全生产管理考核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弹药安全性能逐步提升,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弹药物联网系统覆盖率从55%提升到70%以上,力争实现作业弹药全程监控和地面作业实时监控。目前,一级、二级较高安全等级站点的占比提升至89%。

从稳处入手,从实处着力,换来了更加科学、精准、安全的作业。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气象工作者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关于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具体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奋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作者:吴卉 责任编辑:闫泓)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