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气象局里来了一群访客,他们将一面写有“心念百姓知风雨 情系三农保丰收”的锦旗送到县气象局局长郑晓颖手中。带头的,是职业农民代表何涛。
“郑局长,得亏这场及时雨,我们3万多亩小麦‘得救’咧!”一见面,不待郑晓颖开口,何涛就连连感谢,道出原委。
原来,何涛等50个“外来者”,是北大荒农业服务集团旗下的职业农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怀揣着振兴“三农”的梦想,分别投资几百万元,在伊川县经营着从农户手中流转来的3万多亩土地。按照国家高标准粮田政策,他们和政府签了协议,只能进行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轮作。
自去年麦播以来,伊川县当地雨量丰沛,土壤水分条件良好,小麦长势喜人。何涛他们也喜不自禁,劳作之余,在微信群里晒着他们的劳动成果,分享着管理经验和喜悦,期待着今年小麦丰收。
转眼到了4月中旬,正值小麦灌浆期,群里之前的热闹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哀叹。这段时间,几乎每一个职业农民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干旱。
干旱,是豫西丘陵地区春夏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伊川县历史上发生春季干旱的频次高。
“天气这样持续下去,我们投资的几百万元不是打水漂了吗!”大家忧心忡忡。他们从农户手中流转来土地,亩均投入要高于散户300元,要的就是大投入大产出。这与当地政府思路一致,即通过提高粮食单产量来提高全县全年粮食总产量。
“找县政府去!找农业农村局、水利局领导,问问当时他们是如何给我们承诺的……”这些走投无路的职业农民,纷纷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讨说法、寻对策。
“外来职业农民的利益,一定要受到保护,即便组织有关部门用车拉水浇灌,也不能让小麦干旱绝收!”得知陆灌渠是因为重点交通工程而中断,县委副书记卫学军心急如焚。因为他知道,这不单单是关系到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牵涉粮食安全问题。
任务下达到了县水利局和有关乡镇,但短时间打井,一是缺乏资金,二是配套下来也需要一定时间。同时,拉水浇地,理论上可行,但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问题再一次反馈到县委、县政府决策层。
向天“借雨”,一条命令最终下达到县气象局。
接到任务,县气象局一面分析研判天气形势,一面及时向洛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请示,希望提前与空管部门做好沟通协调,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作业时机。
4月29日夜间,在有利天气形势配合下,县气象局在葛寨等地组织多批次人工增雨作业获得成功,全县普降中雨。
“自增雨作业公告发布以来,我就紧盯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作业信息。”说起那天的人工增雨过程,何涛满脸都是喜悦和感激。“看看,这些,都是郑局长当时给我发的作业视频,这些都是她凌晨发来的各乡镇雨量实况。”
“这次人工增雨,每亩地至少能增加50斤到100斤小麦!”何涛的估计,大家都认同。
“咱们去给气象局送一面锦旗吧!”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在麦田实地测过墒情的何涛,第一时间在群里告诉大家,小麦旱情得到缓解。接到信息的职业农民纷纷表示:“中!”
在接下来的气象服务需求座谈会上,大家表示,小麦成熟中后期的干热风预测、“一喷三防”和麦收夏播期间的天气预报,还需要气象部门关注并提供精细化的保障服务。
郑晓颖一一在本上记了下来,并安排人员继续做好与北大荒农业服务集团的对接,全力做好后续气象保障服务。
(作者:徐贵勤 常冰川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