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八闽,又见山青花欲燃。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17年半的地方,“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的深情话语,一直回响在闽山闽水和广大气象干部职工的心间。
2019年,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5年来,福建气象部门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落地生根,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基本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精密监测格局,垂直探空观测能力、地面观测业务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绩效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网格预报系统,2023年预报预测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建设“数字气象”示范区、“海上福建”气象保障样板区、“清新福建”生态气象典范区、两岸气象融合发展先行区……
东海之滨,海峡西岸,置身于经济“高素质”、生态“高颜值”的新福建,气象事业正踏浪扬帆。
守护平安:“1262”筑牢第一道防线
“根据气象信息,未来24小时明溪县累计降水量将超过50毫米,立即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易发泥石流沟口等地的巡查。”6月12日17时,三明市明溪县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雪峰镇城东村村民赖锦清一家三口被转移安置。18时30分,房后发生塌方,巨大的石头滚进房屋。
一个半小时内,准确、及时转移危险地带群众,且无人员伤亡,“1262”(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发布精细到乡镇的强降水预报预警)气象防汛联动机制,在这场持续性强降水成功避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全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数字气象”守护平安福建。
聚焦重大灾害,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福建省气象局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1262”气象防汛联动机制的通知》,优化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的服务时间节点、预报时段和预报标准,无缝衔接“三个提前”分级分区分类精准指挥。“12379”预警电话自动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助力及时转移群众避险、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2023年,福建气象部门提前5天预估台风“杜苏芮”的强度、风雨影响与“莫兰蒂”相当,提前3天指出“海葵”台风最大过程累计雨量将达到600毫米,24小时台风路径平均误差68公里,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指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福建气象部门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控,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公安等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灾、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与影响预报。针对重点隐患路段,与公安交警、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开展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今年以来,发布恶劣天气交通影响预报38期,获主流媒体多渠道推送,切实保障道路通行安全。
聚焦公众服务,福建气象部门自主研发的“知天气”App用户数量突破400万,广泛覆盖各级防汛责任人。据第三方评估,福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3年超93分。
漳州市漳浦县六鳌镇 图/陈英俊
海洋强省:开启“丝路海韵”新气象
“泉州作为海滨城市,气象部门提供常态化海上交通和搜救气象保障服务,非常重要。”泉州海事局副局长黄尚智说。
福建省气象、海洋与渔业、海事、应急管理等部门深化合作,履行海上搜救中心成员单位职责,围绕省委、省政府海上船舶安全专项治理决策部署,主动融入海上安全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强化海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动。
盛夏时节,雨雾蒙蒙。在“海丰立诚”号上,引航员只需轻点手机屏幕,风力、能见度等气象信息就一目了然,保障巨轮平安出港。
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福建气象部门强化国省联动,为百余条“丝路海运”航线提供实况监测和精细预报,向部分东南亚航线提供船队管理、航路规划等综合导航服务,每年为过往船商减少运行成本近亿元。
“鲍鱼采收应避开高温时段,傍晚时段最佳。”连江县鲍鱼养殖大户杨昌兴说,“气象提示在微信群随时可以接收,种类多、准确率高。”渔民们即将迎来鲍鱼收获高峰期,10亿粒鲍鱼将销往全国各地。
2024年4月,在下宫镇初芦村码头,连江县气象局工作人员与连江鲍鱼协会初芦村分会会长探讨百万鲍鱼苗下海情况。 滕彤 摄影
福建气象部门助力海上牧场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建设4个特色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全过程服务鲍鱼、大黄鱼、牡蛎、河豚等育苗、养殖、冷链运输各环节,覆盖渔民、养殖户达7万户。
福建气象部门研发“一带一路”沿线海域生态监测系统,海温监测多星数据融合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基于风云系列卫星,开展海雾、海温等海洋生态卫星遥感产品的应用和服务……作为中国气象局“国省卫星遥感国际服务机制”试点单位之一,福建气象部门全力保护海洋生态,助力新兴海洋产业布局建设。
福建气象部门开展海上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对8个海上风电场开展热带气旋风险评估;服务保障三峡集团和上海振华重工的海上风电业务、海上福州“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乾动1号”施工和厦门新机场建设、航道清淤等。
福建省气象局园区 福建省气象局供图
两岸融合:回家的路近了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气相通、地相近、人相亲。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2024年初,中国气象局出台实施举措,将“规划图”细化为气象部门具体的“施工图”。全省气象部门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和中国气象局部署,支持气象服务保障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2023年9月20日,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气象局、台创园业务人员深入福清市正德农业有限公司提供气象服务。 周萌 摄影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成功举办11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和5届海峡气象青年汇活动,并获得高度评价。台胞参与福建气象工作的渠道不断拓展。目前,已有两名台湾大学专家入驻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1名台籍专家被聘为省气象学会理事。
福建气象部门持续深化两岸气象灾害防御合作,构建闽台航运、海上搜救气象保障业务系统,提供闽台航线63处客运码头、渡口及重要客渡航线预报预警服务;印发《厦金同城生活圈气象服务方案》,每日发布金门精细化天气预报;福州与马祖建立海上搜救联络共商机制。
福建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示范引领作用,对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25个项目开展雷电防御技术指导,为台企节约资金超亿元;开展永福台品樱花园花期预报,最高单日引流3万名游客……
一马当先走前列,一张蓝图绘到底。福建省气象干部职工将牢记嘱托,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开启气象现代化新征程,有力保障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李冬梅)
打造精准预报“福建样板”
无缝隙、全覆盖智能网格预报体系进一步构建完善,关键核心预报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预报岗”建设有序推进……五年来,福建省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预报精准的目标持续发力,打造气象精准预报“福建样板”。
一组组数据正见证着——
近10年24小时晴雨、暴雨、低温、高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升7%、5%、6%、10%。
气象灾害损失GDP占比近20年从2%以上稳步下降至0.5%以下。
在第三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交流大赛中,福建包揽团体和三个单项第一名。
福建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对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2013年福建启动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建设,到2016年率先开展全国智能网格预报单轨试运行,再到如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天气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获2022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气象部门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不断提升科技“硬实力”。
图为福建省气象台值班首席与预报员正在研判天气形势 姚梦圆 拍摄
“在短临尺度上,我们研发‘极速外推’分钟级预报算法,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准确率相较于2023年提升20%以上。针对短中期预报,持续发展以国产模式为核心、自主可控的‘福建OTS算法’,组建智能网格预报重点研发团队,持续研究最优训练期、最优分级订正等20多种方案,提升精准预报能力。”省气象台台长刘静说。
精准预报能力提升的各项成果,集中体现在有力应对灾害性天气和服务保障重大活动中。
2023年,在应对台风“杜苏芮”“海葵”过程中,福建气象部门提前3天预测累计降水量极值,提前1天基本确定强降水落区,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提供递进式精细化气象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科学调度防汛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其中,“杜苏芮”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相比“十四五”目标值提升近20公里。
福建气象部门聚焦打造智能数字预报业态,实现多模式集成升级业务化运行,“网格实况+预报”实时协同,“短临+短期”6分钟快速滚动融合;加快推进“数字预报岗”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打造“评估-需求-研发-应用-检验”闭环机制,促进预报员从单一天气预报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气象服务转变;搭建全省科研业务交流平台,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气象联合基金,持续完善科研立项评审、预报员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预报“产品”正不断向服务“用品”落地转化,提升服务“软实力”。智能网格预报支撑53种个性化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气象+”赋能农业、海洋、交通、文旅等各行各业。(廖玥)
挖掘气候资源护航茶香万里
仲夏时节,走进福建省福鼎市纪生缘白茶生态观光园,满目青葱。然而,六月中旬,这里刚经历了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持续性降水。
暴雨对茶叶生产的危害极大。纪生缘白茶生态观光园负责人纪相炳说,持续性降水导致空气湿度大,易滋生细菌、产生霉变。茶树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易出现根部腐烂、死蔸现象;土壤含水量增加,容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面对狂风暴雨,气象服务全程在线: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等信息,多渠道实时推送茶叶生长的关注建议,提醒茶企、茶农做好防范工作。疏通茶园排灌沟渠、转移低洼处的生产设备、加固茶园棚架、加强巡查……及时准确的预报为茶企、茶农提前采取措施预留提前量,避免了暴雨对茶园造成的损失。而这仅是福建气象部门服务茶叶生产的一个缩影。
泉州市安溪县云岭茶庄园 图/陈国平
福建是我国重点茶区,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福建气象部门聚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需求,围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等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开展茶叶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构建特色鲜明的茶叶气象服务“福建模式”。
茶叶的生产、加工、制作、储藏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为改变茶叶生产“靠天吃饭”的情况,省气象、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建设的97套茶叶气象监测设备与71个国家站、2500个区域站以及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共同构成智慧茶园立体气象监测网,实现多要素定时、连续、定位观测,为茶叶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在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茶农无需走进茶园,只要打开“知天气”App,各个基地的小气候环境监测数据就一目了然。
福建气象部门还研发了“数字气象智慧茶园”服务平台,为茶企、茶农查阅气象数据、监测茶树生长环境、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优势开展茶事活动提供便利。据统计,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铁观音之乡”安溪50家茶企64批次高端茶叶的销量增长了10%至20%。
小小一片茶叶,不仅让人唇齿留香,更为茶农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未来,福建气象部门将持续探索以气候资源“小切口”服务乡村振兴“大产业”实践的新赛道,点绿成金,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姚梦圆 陈巧巧 陈苑旻)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