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每年2月至5月,这群动物界的“天气预报员”便会敏锐地察觉天气的变化,从南方越冬地向北方繁殖地迁徙,给不少城市增添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给远道而来的飞鸟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各地纷纷加大保护力度。气象部门强化监测预报,为公众献上观鸟预报等服务。
候鸟“打卡”辽宁高峰期 请查收气象观鸟指南
辽宁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停歇地,境内丰富的湿地、湖泊,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辽宁已成为众多鸟类迁徙停歇、栖息繁殖的理想之地。
仲春时节,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口湿地迎来了跨越千山万水的鸥类、雁鸭类,不久后还将迎来更多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
长期以来,盘锦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湿地面积稳步扩大,水质持续改善。气象部门依托盘锦国家气候观象台,为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并采用定点调查方法监测湿地鸟类。监测显示,盘锦鸟类由2010年的283种增加至2023年的321种。
地处渤海湾北端的营口大辽河口湿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眼下,由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鸻鹬类水鸟在这里成群结队。营口市气象局与市文旅广电局携手合作,为市民和游客准备观鸟贴心指南。
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鸟浪与夕阳相互交织……观赏这一壮丽景象,气象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气状况决定了鸟儿的活跃度和飞行轨迹,若遇上阴雨,鸟儿可能会减少活动;能见度决定了人们能在多远距离捕捉到鸟浪动态;合适的风向和风速有利于鸟儿飞行,并借助风力变换队形,形成变幻莫测的鸟浪。营口市气象局综合考量天气状况、潮汐变化、日落时间及观赏条件等因素,制作《观鸟适宜度指数预报》,包含一周天气预报、最佳观赏时间推荐以及贴心提示。
丹东春季温和少雨,滩涂潮汐规律。退潮后裸露的泥滩成为鸟类的“能量补给站”,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觅食环境。近年来,丹东通过退耕还湿、滩涂整治、污染防控等措施,显著提升了湿地生态功能。鸭绿江口湿地修复后,鸻鹬类候鸟从每年数万只增至12万至15万只,成为全球鸻鹬鸟群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丹东市气象部门与当地林业部门、科研机构合作,结合潮汐、气候数据发布观鸟预报,根据天文大潮周期精准预测鸟浪观赏时间。此外,丹东气象部门还参与了鸭绿江湿地申遗工作,为候鸟栖息地保护提供气候趋势分析,助力生态旅游发展。
3月28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港镇茨竹林村,一位观鸟人正在拍摄。王民栋 摄影
气象助力生态修复 守护候鸟如约而至
近年来,我国湿地修复显现成效,鸟类栖息环境显著改善,多地都在春季迎来鸟浪奇观,候鸟成群结队如约而至。
每年,数以万计的鹤类、鹳类、鸥类、鹬类等候鸟途经河北秦皇岛。2月下旬,随着温度升高,迁徙“先头部队”抵达北戴河湿地保护区,吸引无数观鸟爱好者前来拍照。
秦皇岛市气象局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保护工作,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气象监测数据制作多种生态遥感产品,针对大气、森林、水体等各类生态系统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及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为科学决策和生态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在河北沧州,从2月21日起,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气象局启动为期两个月的候鸟春季迁徙专题气象服务,与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及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建立候鸟栖息地气象灾害应急和数据共享机制。产业园区气象局还在南大港湿地及周边区域设立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为分析评估气象条件对湿地候鸟迁徙的影响、预测候鸟过境时间等提供参考依据。
在江苏盐城沿海滩涂上,越冬结束后北迁的“萌鸟”勺嘴鹬正在水边觅食。每年北迁时,它们会在盐城短暂停留。盐城拥有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适宜的气象条件、水文和地形条件,造就了盐城沿海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吸引着大批珍稀鸟类在此停留栖息觅食。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盐城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来之不易。几十年来,盐城多举措开展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市气象局开展精细服务,助力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启动生态气象站和气溶胶观测站项目建设;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开展湿地生态监测评估,为候鸟迁徙提供气象服务专报;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共建共享天气雷达,共享碳通量等数据,组建湿地生态环境专家联盟;深化与丹顶鹤、麋鹿自然保护区合作。 (葛玉芬、李潼、陈杰、董海涛、张建业、王莎、杨帆、王芷璇、陈晓明、王民栋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李悦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