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碧波荡漾,水鸟翩跹。然而,这片江南“明珠”曾备受蓝藻水华困扰。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江苏气象部门以科技为笔、以数据为墨,在太湖蓝藻防控的考卷上写下创新答案——通过构建“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深化全链条气象服务,为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筑牢气象防线,助力“一湖碧水”向绿而生。
10时,风云三号卫星掠过太湖上空,实时传回高分辨率影像;湖面浮标站记录着水温变化;无人机从岸边腾空而起,对重点湖区展开航拍巡查……这是江苏气象部门打造的“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日常运行的缩影。
“蓝藻水华受水温、风向等气象条件影响,易出现波动,精准防控必须依托全时段、多维度的数据支撑。”省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亚春说。目前,江苏气象部门已构建涵盖卫星、无人机、气象自动观测站、湖岛站、浮标站以及水上综合监测平台在内的综合观测网络,可提供24小时气象、水质的精密监测结果。其中,新一代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和应用处理系统,实时提供多种卫星影像,实现对太湖蓝藻水华的高精度、高频次精密监测。一旦有大面积蓝藻暴发,通过加密气象卫星监测,最快每10分钟便可提供一次分析产品,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江苏气象部门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攻克技术难关,构建了太湖水环境气象服务综合平台。该平台充分应用风云三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及高分卫星等数据,结合自主研发的定量反演算法,精密监测蓝藻水华,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依托自主研发的指标模型、业务系统、服务产品和标准规范,江苏气象部门建立了蓝藻监测—预测预警—评估的全链条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体系,江苏也成为全国湖泊生态遥感区域示范建设省。
每年3月至10月是太湖安全度夏的关键期。江苏气象部门接入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平台,实现从监测、预测预警到评估的全过程决策气象服务。
“太湖风场多变且不稳定,蓝藻可能在短时间内随风向和水流迅速迁移或堆积,形成局部暴发。”省气候中心生态遥感科科长杭鑫介绍,专家团队密切关注其变化,根据情况制作发布太湖地区气象卫星监测预警半日报、日报、周报等材料。
与此同时,太湖蓝藻气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根据气象卫星影像“看图说话”,到如今的蓝藻水华分等级分区域定量遥感监测以及叶绿素a等水质信息精密监测,还可提供蓝藻打捞精细化预报和太湖航运气象预警,气象服务成为“精准治太”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从有关部门获悉,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2024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
(作者:赵文 孙啸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