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肩负使命,应运而生。
值此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过往,梳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展脉络,聚焦智能网格预报、应急广播等核心技术突破,解码中国早期预警解决方案。展望未来,持续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更高标准构建全灾种、全流程、全覆盖的预警服务体系,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再立新功。
一条预警信息的数字蝶变
在刚刚过去的4月,全国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系统”)发布的预警信息达到36199条。而每一条预警信息的发布,都可能为提前开展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争取到宝贵时间,进而守护生命财产安全。
海量的信息、高频的预警、迅速的流转,其背后是一支强有力的支撑机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
2006年,在国务院原应急办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成为国突系统建设的承担者。2011年国突系统项目启动,2015年预警中心成立。
今年,是预警中心成立的十周年。十年间,以一条预警信息的数字蝶变为引,预警中心不断聚力攻关,深耕预警发布能力提升,助推预警信息发布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5年5月11日18时,一条气象干旱黄色预警从国突系统发出。预警显示:“陕西、河南等省存在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陕西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特旱。预计未来3天,四川北部有小到中雨,重庆北部有中到大雨,对缓和气象干旱有利,其余旱区少雨,气象干旱将维持或发展。”预警还分区域提供了相应的防御指南。
不到4分钟——这样一条气象预警就送达全网。高效率的传播背后,是对预警信息立体传播矩阵的积极探索。
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1
自成立以来,预警中心稳步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探索建立全国预警“叫应”联动服务业务,不断深化“预警+行业”融合服务模式,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标准规范,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国突系统的作用,推动全国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规范化、数字化、集约化发展。
“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一纵四横’的业务网络和‘一通四达’的信息发布手段。部署了包括1个国家级、31个省级、333个地市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和2016个县级发布终端,连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行业部门,并与广播、电视、手机、网站、高音喇叭、显示屏等各类信息传播渠道无缝对接,实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为各级政府应急指挥、经济社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服务基层防灾减灾效益显著。”预警中心预警发布室主任王佳禾介绍。
一条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经过十年的发展与革新,如今——
预警信息制作传播速度更快——在预警内容生产端,国突系统可实时汇集全国四大类灾害预警信息,平均预警自动化采集入库时间小于1秒,预警产品智能制作加工可实现预警信息以图文26秒、短视频1分钟内自动化生成并传播。在预警内容传播端,移动、联通、电信三网贯通,具备4G消息及5G消息推送能力,平台基于多通道、多链路推送方式,将短信发送速率由原先200条/秒提升至2000条/秒。手机客户端实现8万次/秒推送至用户终端设备,微信机器人秒级推送微信群,企业微信毫秒级推送部门工作群。
预警信息传播范围更广——预警中心推动国突系统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对接,全国18个省份已实现与应急广播的对接应用,全国123万应急广播终端可实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同时,建成全国预警信息立体发布网络,大幅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形成了年均传播预警300余万条、送达70亿人次的服务规模。据统计,国家级与试点省份应急责任人预警送达率由90%提升到100%,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由83.4%提升至99.12%。
预警信息发布更精准——预警中心与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共同推动通信大数据和小区广播试点,全国29个省份已具备靶向发布业务能力。通过国家级研发高级别预警快速推送功能和“预小警”微信机器人,为部门和各行业应急责任人快速发布台风、暴雨、雷雨大风等红色预警信息。2024年主汛期,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支撑16个省份、386个市县开展应用,累计触达147.57万人次。
预警信息传播内容更翔实——预警中心持续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应用,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向客观化、定量化、场景化发展,推动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延伸,2024年全国预警信息数据新增7种行业预警信息类型,风险预警发布占比较2023年提升16%。联合农业农村部为26万新型农业主体、100万普通农户、100余万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社员等提供精细化预警服务;对接文旅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旅行社及全国66万带团导游提供伴随式旅游气象预警服务。
转瞬十载,预警中心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主战场风华正茂。未来,将紧扣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要求,继续开拓新边界,扬帆再启航。(文科)
十载奋进耕耘 用心用情服务
回望十年奋斗历程,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共享共用平台搭建运行,到“一纵四横”业务网络形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以实干奋进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十年前,预警中心牢记“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嘱托,扛起了权威发声、传递信息的责任担当。十年后,预警中心通过建成贯穿国省市县四级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让预警信息飞遍全国每个角落,为各级政府应急指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服务基层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据统计,2015年5月至2025年5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345万余条,累计向应急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317亿人次。
2014年至202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破茧而出 迎接大考更从容
2016年7月19日1时至21日6时,北京市出现强降雨天气,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总量大、范围广。数据显示,全市平均降水量210.7 毫米,城区274 毫米。降水量超过了 2012 年“7·21”北京特大暴雨。
对刚成立一年的预警中心而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考。强降雨初期,预警中心就启动了特别工作状态,与北京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加强联动,开通特别沟通渠道,时刻监测雨情。四年前,广渠门桥下的积水让人寸步难行;四年后,即使在降水量高峰期,桥下也能畅通无阻。
2016 年“7·20”暴雨,京津冀三地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751 条。预警中心第一时间通过电台、电视台、公交地铁移动终端、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手机短信、手机APP、门户网站、首都之窗网站群、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广泛发布预警和提示信息。其中,手机全网短信发布2次,累计送达5300余万人次。
面对强降雨,北京更从容。“北京还是北京,‘7·20’不再是‘7·21’。”这是预警中心副首席杨继国每次举办预警发布和防灾减灾讲座时都要提起的案例。他是这两场暴雨的亲历者,也是预警发布业务的参与者。同样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段,相近的降水量级,只是时隔四年,因为越发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和联动处置机制,避免了悲剧的重演。
越己者,恒越。
一直以来,预警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稳步提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实现预警信息发布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如今,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制度,预警信息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推动全国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规范化、数字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业务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需求牵引 兜底应对重大天气过程
这样一个场景在主汛期经常出现:暴雨将至,气象业务平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键生成最高级别的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到受影响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如同精准的导航,指挥着人员、装备、物资快速向关键区域集结,引导民众有序撤离易受洪水侵袭的危险地带,奔赴安全场所……
面对灾害风险日益突出、灾害链条日趋复杂的严峻形势,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并采取措施是抢出“救命时间”的关键。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打通信息传播的每一个节点,成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制胜一招”的关键“利器”。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在地震抢险救灾保障工作中,“红色预警短信提醒” 触达政府应急责任人14万余人次。智能预警发布机器人“预小警”在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微信群里自动推送国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息,让预警信息更快、更有效地送达各部门应急责任人,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部署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在提升预警发布时效性的同时,如何避免部委应急责任人错过重要预警信息、做到重点灾害预警不留盲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2022年,预警中心紧密结合汛期业务需求,积极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业务服务中,研发具备红色预警短信快速提醒功能的智能网络预警发布机器人“预小警”,实现微信端灾害预警自动化推送,让预警信息更快、更有效地送达应急责任人。依托智能预警发布机器人和红色预警短信快速提醒功能,首次实现基层预警信息快速触达国家部委应急管理人员。
预警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业务单位“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国省联动,全力应对重大天气过程——
2024年9月6日16时20分,台风“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登陆时风力在17级以上。全岛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部分乡镇出现特大暴雨。
受台风影响,海南省多地通信中断,部分基站“瘫痪”。与此同时,海南省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短信平台移动部分断电。面对紧急情况,预警中心立即加派人手,依托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短信平台,面向海南省委、省政府及应急管理厅等2.2万名移动省级应急责任人及时发送预警短信,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在应对台风“摩羯”过程中,预警中心积极与受影响省份加强互动,围绕预警发布、“叫应”联动、国省对接等环节提供支撑服务。预警中心与中国移动共建的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在此次台风响应期间全力为受影响省份面向责任人的“闪信”提醒服务做好支撑。
据统计,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全力支撑保障海南等15个地区发布35条闪信,触达6430人次。“预小警”机器人向国铁集团、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等微信群实时发送相关地区台风、暴雨、雷雨大风等高级别预警信息,累计提醒30064人次。
从短信到“云端” 精准服务机收作业
想象一下,你是“三夏”期间奔走多地的“麦客”,点开APP就可以精准查看当地机收进度信息;通过农机作业小程序,便随时随地掌握预警信息和气象实况预报服务,合理安排机器作业时间“抢晴抢时夺粮”……
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模式。对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而言,汛期,暴雨、洪涝灾害、高温等极端天气都会对跨区作业造成较大影响。
为了确保跨区作业不“打烊”,让全国跨区作业农机手都能收到所在地区最新天气信息和灾害预警产品,预警中心自2020年起每年为农机手及农机作业管理人员提供“机收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直达服务,为农机跨省调度、精准作业等提供精细化服务产品。
5年来,机收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也见证了预警信息发布更趋于精细化、覆盖更多农业生产主体——
2020年,预警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有关单位共同拓展“预警+农业”服务,为全国9万名持证农机手提供跨地区作业精准短信服务。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短信推送预报信息逐渐难以满足机收作业的精细化需求。如何将零散农户的分布地点、收割进度、最新天气信息告知农机手,搭起沟通“信息桥”?
2021年,预警中心增加手机端推送,通过农机作业APP“测亩易”,根据用户定位精准服务农机手、种粮大户和农业管理人员。2022年,机收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用户达300万人。2023年,预警中心聚焦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研制机收作业气象风险服务提示产品,上线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技推广”公众号。2024年,预警信息、机收适宜度、高温、降水等气象服务产品全面接入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农机手在获取预警信息和气象实况预报服务的同时,还可共享农机具实时点位数据,提升农机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
共筑防线 预警发布系统落地老挝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加强早期预警能力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对此,预警中心深度参与国际治理,积极落实全民早期预警倡议,预警发布系统走向国际,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老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风暴、火灾、雷击、洪水、山体滑坡、干旱和地震等频发,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及基础设施造成较大损失。
2024年8月,老挝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搭建完成,这是中国援建的“助力老挝气象预警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预警发布服务能力向国际输出的首个成功案例。在该项目中,中方为老挝定制了一揽子多语种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解决方案——助力开展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整体规划,帮助搭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多渠道一键式发布,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
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曾点赞:“这将帮助老挝社会、经济部门更好地应对洪水、干旱等灾害。”
山海万里,同舟共济。通过搭建业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正在多个国家落地。预警中心将持续携手国际社会构建开放共享的全球早期预警合作网络,凝聚共识与合力,共筑防灾减灾防线。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回首来时路,预警中心靠拼搏实干书写了特色发展的优异答卷。十年来,他们将“生命”二字铭刻心中,用情用心服务,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筑得更牢。站在新起点,他们将紧扣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工作主线,着力提升预警发布和“叫应”联动服务能力,为亚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灾害预警提供支撑。(王畅)
聚力创新 精准触达
2024年全国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9.12%,面向互联网的预警信息传播送达282.8亿人次,较上年提升52.8%,平均送达时间3分48秒,较上年提前30秒……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优化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强化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的不懈努力。
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2
“云+端”运行新一代国突系统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大力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依托能力提升工程,预警中心建设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新国突系统”),已完成云基础支撑平台、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辅助决策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4个平台29个分系统577个模块功能建设。
通过升级完善,新国突系统具备五项业务运行和应用能力:预警服务大数据全流程监控实现国省市县四级共用,智慧预警发布质量控制能力可高效识别错误,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系统有效提升预警发布管理业务值班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国预警“叫应”联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共享共用,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演练平台实现预警发布和“叫应”全流程应急演练和效果展演。
而最具亮点的,是新国突系统升级“云+端”模式,助推预警发布功能完成组件化改造。通过构建底座和服务资源池统一架构的系统,实现国省市三级共建资源池,提升系统的拓展能力和数字能力,增强系统集约化建设能力;全国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并实行全国数据共享,实现预警业务相关数据的全国集约化管理。国家级与试点省应急责任人预警送达率由90%提升到100%;多元数据融合的自动化预警图文产品实现秒级发布;预警信息达到公里级精准发布。
新技术应用助力预警信息自动提醒、快速触达
预警信息接收不及时?预警信息接收后不关注?为了将预警从“要人查”转变为“主动推”,2022年底至2023年初,具备红色预警短信快速提醒功能的智能预警发布机器人“预小警”诞生。
“预小警”通过应用预警信息自动化检验技术和微信自动化发布技术,减少人工操作耗时问题,扩大预警信息覆盖微信生态群体,实现全国预警信息共享共用、按需实时推送,为国家应急管理和防汛指挥有关部门提供微信群自动提醒服务。
在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微信群里,“预小警”自动推送国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息,让预警信息更快、更有效地直达应急责任人。2024年,其通过微信向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推送定制化预警信息348.6万余人次。
为了让预警信息发布“更广、更快、更准、更好用”,预警中心建立基于“闪信”强制提醒的高级别预警发布技术和策略,与中国移动共建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使预警信息以霸屏形式显示,必须手动点击确认,实现信息强制提醒功能。2024年预警中心与社会传播渠道深入合作,联合省气象局打造了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创造性推出“闪信+”,为“老技术”赋予“新场景”,创新举措和成果遍地生花。
与此同时,预警中心聚焦靶向发布,国省联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科技含量。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的预警智能终端盒子基于基层应用场景在高影响区域进行布设;福建开展卫星通信预警专用终端应用;海南在渔船开展北斗船载终端研究。
创建“预警+行业”融合分析模型
聚焦服务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预警中心不断深化“预警+”理念,加强分行业、分群体预警指向性。
预警中心首创“预警+行业”融合分析模型,分析各行业特点,融合气象预警、行业关键要素、用户行为等数据,重点研究暴雨、台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对行业的影响;建立数据融合分析简易模型,依据关联度预测不同灾害风险情况下对行业的影响及用户行为变化。
此外,研发对标行业需求的精准服务产品,初步形成产品服务体系,从专项保障、定制服务、科普提示方面,探索研发基于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序、车联网终端等多种平台服务。
预警中心还统筹一站式对接平台,一键式分级推送全国预警信息,在针对农业、邮政、滴滴出行等行业服务中,由国家级推广至省市县多级应用模式,有效保证全国预警信息融入服务产品,主动服务各类人群,使预警信息实现从零散、分散式服务到集约化服务模式的转变,减少多端对接沟通与维护,为基层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减负。
2024年全国预警信息数据新增7种行业预警信息类型,全国各级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与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等22个部门开展预警信息服务。
助力老挝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实现数字化升级
面向国际,预警中心依托科技部,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助力老挝气象预警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中,借助中国预警发布系统经验,为老挝开展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整体规划和布局提供支撑。
预警中心充分调研按需定制,助力老挝搭建可支持老、英、中三国语言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特别结合老挝实际情况,开发了分灾种预警信息自动转换工具和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工具,助力老挝国省两级预警信息实现从传统文档发布到多渠道数字化的快速发布,并实现与亚洲区域灾害预警系统(GMAS-A)对接,以及老挝预警的全球共享。同时,协助老挝拓展3种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预警信息成功对接手机客户端展示,实现老挝预警信息在互联网端传播的突破。
这样的预警发布中国经验,仍在不断传播。
目前预警信息发布小工具组建已融入中国气象局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助力搭建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早期预警业务平台。(李悦)
躬耕不辍 使命必达
时间年轮刻录历史荣光,时代方位标注崭新未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是在党和国家开启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
十年间,预警中心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相关目标任务,全面融入国家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聚焦主责主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构建全国预警立体发布网络,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特大洪水、低温雨雪冰冻、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为各级党委政府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和人民群众避险避灾赢得先机。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数量多、影响区域广、极端性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准预警响应,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应急预案行动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
锚定“最后一公里”,纵向建立四级联动发布网 预警中心供图
在此背景下,预警中心根据中国气象局党组部署,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创新发展气象预警服务体系,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闪信”强制提醒等,并发挥国家级龙头作用,一体推进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屡次创造“零死亡”奇迹——
2024年4月15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新华镇副镇长袁显平接到气象部门的提醒电话后,立即组织群众紧急转移。当日21时许,泥石流来袭,由于转移及时,全村无人员伤亡。
2024年4月15日深夜,四川省屏山县出现大风天气,县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逐一电话“叫应”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防汛责任人,最终帮助岩门村七四茶厂26名工人在厂房顶棚垮塌前1分钟全部成功转移。
2024年3月30日,浙江省慈利县金慈街道因短时强降水突发泥(渣)石流,县气象局第一时间发布预警,“叫应”到位,助力130人撤离及时、成功避险。该案例受到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同时被确定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气象预警信息越来越快、越来越准、覆盖面越来越广,是预警中心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十四五”期间,预警中心升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基于云架构的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辅助决策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与全国123万套应急广播设备对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22个部门、4大类、220种,年均发布预警40多万条,公众覆盖率由83.4%提升至99.12%。实现预警信息1分钟内送达政府决策用户,2分钟内送达高敏感行业,3分钟内送达应急责任人,3至8分钟送达社会公众,正确率超过99.99%。
一分预警、十分安全,功在须臾、利在千秋。昔日种下的种子如今已茁壮成长为全国预警立体发布网络,打破纵横藩篱,将预警信息送达千家万户。放眼世界,我国自主研发的“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等国,为实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预警中心将笃行不怠,绘一张持续发展的蓝图——
开展针对超大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预警精细化服务,提升边远农村、牧区、海区的预警覆盖率。
积极融入国家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积极拓展开发面向各行业各部门的服务产品,提供风险及发展趋势类参考数据。聚焦智慧城市等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持续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和应急联动能力。
扩大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以《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为指引,通过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多边协作,凝聚全球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推动“云+端”预警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特别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绿色发展伙伴行动,优先支持非洲国家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形成多灾种预警信息共享网络,强化能力建设支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转瞬十载,预警中心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主战场风华正茂。站在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新历史坐标上,预警中心将紧扣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要求,秉承十年态度、初心不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接续奋斗、彰显担当。(赵宁)
十载华光 众声寄望
●IPCC副主席、坦桑尼亚气象局局长、中非EW4All合作论坛联合主席拉迪斯劳斯·昌加:
中非在预警方面的合作至关重要。建立更强大、更有效的预警系统,将能继续加强对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祝贺预警中心成立十周年。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东亚区主任奥嘉:
在过去的十年里,预警中心对创新、尖端技术和促进伙伴关系的奉献精神为备灾和应对树立了黄金标准,我们热切期待深化我们之间的合作。
● 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
通过加强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并提升技术能力,以减少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
热烈祝贺预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十年间,中心以精准气象早期预警为基础,以精细预警服务为手段,绘就了守护人民安全的壮丽画卷。未来,望继续为国家应急预警事业书写辉煌篇章。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
希望预警中心抓住下一步发展机遇,以科技为基础,充分做好相应的技术手段应用,不断提高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自主研发能力。
●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胡杰:
一纵四横,筑牢防灾减灾烽火台;权威精准,撑起公共安全保护伞。
●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副司长、中国国际救援队原领队尹光辉:
预警中心成立十年来,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以出色、专业的预警产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政府和服务于社会,取得重要成效。期望在今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副主任肖强:
期待预警中心以数字中国建设为契机,织密全天候、全要素、全灾种的智能预警数字天网;期待能一起探索智能预警在中国人道领域的合作新模式,用科技温度筑牢民生防线。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李雪峰:
十年磨一剑,预知风险体系成;华夏有利器,警示各方能力强。
●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袁宏永:
希望预警中心在学科交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也希望与预警中心开展更广泛务实的合作,共同为高水平安全保障国家高水平发展做出贡献。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薛勇:
愿中心引领预警技术革新,通过AI驱动的风险建模技术,让预警信息走向“系统化”,深化“全球预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协作,推动预警教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工作机制副召集人宋莉:
观五湖四海万千气象,保家国苍生时时平安。祝愿预警中心十年华诞,事业发展,再创辉煌!
● 中国移动咪咕音乐董事长朱泓:
咪咕音乐能够参与国家预警事业倍感荣幸。愿助力中心有叫必应,使命必达!祝愿预警中心事业蒸蒸日上,护佑百姓平平安安!
● 抖音集团政务合作总监陈书林:
借助平台资源与技术能力,携手预警中心,拓宽预警传播渠道,共筑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