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在河南省项城市永丰镇马楼村田间地头,小麦机收技能大比武火热开演。伴随着隆隆机鸣声,金色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收到最新气象预报,31日将有小雨天气,请大家抢抓雨前时机收麦,特别是已具备收获条件的田块,一定要在雨前完成抢收晾晒!”村支部书记马太行通过乡村大喇叭加紧安排农机,确保小麦应收尽收。
作为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的“三夏”生产不仅关乎全省粮食安全,对全国粮食稳定供应也有着重要意义。河南省气象部门将做好“三夏”气象服务保障作为头等大事,统筹谋划、强化落实,全力保障“丰收在望”变“丰收在仓”。
河南省气象局提前印发做好“三夏”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效益,围绕重要时段、重点区域以及可能出现的重大灾害,加强高温、干旱、干热风、强对流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开展全链条、精细化、定制式气象服务,引导农户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
通过河南省一体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开展全省晾晒气象等级预报服务 杜子璇 摄影
在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瓦店国家气象观测站化身电子“哨兵”,24小时不间断实时采集传输田间各类环境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监测数据,当出现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预警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应对。”“90后”新农人张先智对2000亩农田的管理底气十足。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抢进度”一直是麦收的主节奏。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不断强化小麦成熟度监测,利用风云卫星遥感数据,基于NDV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与小麦发育特点的关系,制作冬小麦成熟度遥感监测产品。同时,进一步综合降水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和机收农用天气预报指标,开展机收适宜度预报,动态研判麦收适宜窗口期,逐日滚动制作精细到市县的“三夏”专题气象服务产品,保障麦收有的放矢。
“5月31日至6月2日全省将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对我省已成熟小麦的收获晾晒有不利影响。各地应充分利用30日前的有利天气,抓紧抢收抢晒。”5月26日,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河南气象微农”微信公众号及“三夏”服务专报中发布最新提醒。
5月29日晚上,周口市太康县芝麻洼乡南岳岗村的麦收工作正连夜进行。“小麦现在成熟度正好,收回家才放心,后面再下雨就不怕了。”村民丁树峰忙着将已经收割的小麦运回家。
5月27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仙人庄街道后刘村村民根据气象信息,抓住有利时机,“抢”收夏粮。李俊生 摄影
为了保障气象信息传递更及时准确,5月20日至6月20日期间,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继续通过省气象服务中心应急短信平台,免费为从事小麦收获作业的农机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管理人员提供小麦机收和气象信息。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微博等多元化服务手段,将天气预报和收割建议推送至农户手中。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强化与农业农村、农机、粮储等部门的沟通合作,联合组建“三夏”工作专班,选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实际天气情况和麦收需求,为农户和农机手提供现场指导。
“天气因素对麦收的影响很大,气象服务来得很及时。我每天都关注气象局发的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提前做好抢收准备。”驻马店市上蔡县耕夫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汉礼说,今年合作社种植了5000多亩小麦,组织了10台收割机加班加点作业,3天就能将全部小麦收割完毕。
夏收紧连着夏种。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历史气候统计数据、天气气候趋势预测数据以及作物模型预测结果,结合麦收进度、土壤墒情和夏玉米、夏花生等主要秋作物的品种熟性,精细化开展秋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服务,助力农户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播撒新的希望。
截至6月2日17时,全省已收获小麦6031.8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0.85%。全省夏播面积4546.5万亩,占预计面积的50.5%。
(作者:陈争 周爱春 杜子璇 张莹 张岚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