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服务

厚读《秦岭与黄河流域生态气候评估报告》——
气象“智笔”点翠山河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在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6月12日,高质量党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作会议在革命圣地陕西延安召开。会上《秦岭与黄河流域生态气候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提供了权威、客观的“第三方视角”,描绘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黄河流域生态变迁图景。

《报告》清晰显示:黄河沿岸,陕西段正悄然披上新绿!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省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为笔,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书写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如今,一个“天蓝、山绿、水清、景美、人富”的黄土高原新貌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世界生态保护与修复进程中的“中国样本”。

山河染翠:黄土高原的绿色蜕变

在黄土高原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曾经寸草不生的黄土坡,如今草木繁茂、绿意连绵。卫星监测显示,黄河流域陕西段植被覆盖率以年均0.78%的速度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随着生态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陕西段土壤水力侵蚀量年均每公顷减少0.79吨,黄河干流潼关站输沙量年均减少0.11亿吨,母亲河的“负担”显著减轻。

大规模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修复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自1999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生态恢复行动将黄土高原作为重点实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显现。黄土高原正悄然由“黄”转“绿”,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气象绣线:秦黄双屏绿意绵

在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漠南缘,绿色屏障初具规模,昔日风蚀沟壑纵横的景象已被一排排灌木和一道道林带所取代。评估显示,伴随气候暖湿化趋势和生态工程的持续推进,陕西段林草绿度线由北纬36度持续向西北推进,至今已抵达定边—神木一线,低覆盖区域明显缩减,生态破碎化现象明显改善。

同时,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显著增强。2000年以来,地表易起沙尘指数年均下降0.05—0.1,毛乌素南缘的榆林市年沙尘日数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近200天锐减至近年来的不足10天。

秦岭素有“中央水塔”之称,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期以来,这一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本底较好,本次评估进一步确认了其“高起点、稳增长”的特征。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至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优良区域占比始终保持高位,2024年优良区域比例达99.4%。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森林绿度等核心指标均稳中有升,2024年植被指数达到监测以来最大值。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历史平均下降45%以上,区域大气环境明显改善。

秦岭,这片绿色宝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数字智囊:科技赋能生态决策

“以前种树靠看天,现在是种前看数、种后看图。”陕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技术人员介绍。在生态工程推进过程中,气象部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力量。从气候适宜性分析到植被动态监测,再到绿度指数演变趋势图,每一步决策都离不开精准的气象数据服务。

目前,《报告》融合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系统分析区域生态演变趋势、气候变化背景及风险特征,为生态建设成效提供数据验证与科学佐证。报告凭深入分析、详实数据,为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明显成效提供第三方视角印证,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肯定。

应对挑战: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新征程

尽管生态改善成效显著,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报告》指出,近年来黄河流域呈现“中上游暖湿化、下游暖干化”趋势。这有利于植被恢复,也带来了年际波动增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新挑战。

风云气象卫星与地面观测网构成的综合监测体系,敏锐捕捉着流域气候的复杂变化。数据显示,自1961年以来,流域增温速率达0.28℃/10年,2024年,平均气温与活动积温均创历史新高,成为1961年以来最暖年份。降水波动性增强:1997年后降水量以每十年32.12毫米的速度上升,2024年较常年偏多10%,但流域整体仍属半干旱状态,旱涝风险并存。极端天气频发需警惕,2024年,极端高温、强降水、阶段性干旱、沙尘暴及强对流天气接连登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凸显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性。

生态修复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能够增色山河,造福人民。未来,陕西气象部门将继续以高质量气象保障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流域共治为纽带,精心守护母亲河安澜,让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希望的古老河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绿意。

(作者:马楠 何慧娟 王娟 董金芳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