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豫东平原的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拥有百万亩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生产的“主战场”之一。6月4日至5日,气象专家组对夏邑县不同乡镇6个对比地块小麦进行验收抽查。结果显示,对比地块均实现每亩增产10%以上。
夏邑县通过实施“百万亩小麦单产提升行动”,集成“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以下简称“‘五良’融合”)措施,突出科技赋能,科学防御干旱少雨、干热风、粉锈病等自然灾害。
这背后,气象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良”融合的创新密码
良田筑基,让土地会“呼吸”。在桑堌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深耕机正进行松土作业。“过去土壤板结严重,现在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每亩地的保水能力提高20%。”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明蹲在田边,抓起一把黑黝黝的土壤,“这就是我们的‘海绵田’,旱能蓄水,涝能排渍。”
良种突围,一粒种子的逆袭。在会亭镇种粮大户朱传海的良种繁育基地里,“郑麦1860”麦穗饱满金黄。“这个品种抗锈病、抗倒伏,去年亩产达到1600斤!”朱传海随手剥开一粒麦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高两个百分点,加工企业抢着要。”他的合作社年繁育优质麦种1亿斤,带动周边农户每亩增收200元。
良法增效,科技“种”出高产田。在杨集镇的“千亩方”示范田里,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机正在作业。“这种机器能根据土壤肥力自动调整播种量,每亩节省种子3斤,出苗率提高15%。”农机手王师傅介绍。此外,物联网监测站犹如田间地头的“农业大脑”,实时采集光照、湿度、病虫害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施肥方案。
良机赋能,无人机“织”就丰收网。北岭镇朱厂村的麦田上空,无人机群开展第二次蛋白营养液喷施。“这次要重点加强灌浆期的营养补给,促进籽粒饱满。”技术人员李刚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每台无人机每天能作业20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喷洒均匀度误差不超过5%。”
良制护航,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孔庄乡周楼村的“土地托管”模式让农户尝到了甜头。“我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每亩还能多赚300元。”村民周大爷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夏邑县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7家,托管土地面积突破50万亩。
气象服务的“精细画笔”
如何克服天气不利因素,让单产提升行动更见实效?气象部门这样护航——
4月12日凌晨,气温骤降至0℃。县气象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通过“智慧气象”平台向全县农户推送预警信息。太平镇种粮大户王长顺接到通知后,连夜组织人员点燃1000余个熏烟堆。“熏烟能使近地面温度升高2℃至3℃,有效减轻冻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晓丹介绍,“配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今年全县小麦冻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干旱期抓住时机“空中调水”。5月中旬,小麦进入灌浆关键期,全县土壤墒情降至临界值。县气象局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这场雨让小麦千粒重增加1.2克,预计增产1.5万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晓峰说。
从麦播到收获,气象服务贯穿始终。
在夏邑县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五良”融合气象服务平台实时更新数据:返青期的土壤湿度、拔节期的积温、抽穗期的降水概率……“我们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县气象局副局长蔡圣贤展示着手机里的“智慧种田”小程序,“农户不仅能收到天气预报,还能查询施肥建议、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4年,夏邑县小麦单产提升40.22公斤,增产8.63%;总量增加4.77万吨,增产8.28%。今年,随着“五良”融合措施的深入推进,百万亩小麦单产提升10%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作者:段秀芳 张运国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