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结硕果 筑牢基石增后劲
——十七大以来重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成就综述
 
 

中国气象报记者任俊

  “2012年的天气比较反常,按照气象局的预报,要到3月15号以后才能播种,往年都是3月4、5号就可以播种了。”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观音井村农业大户薛坤才说。

  其实,在2012年2月中旬,得出春播期将出现低温天气的结论后,永川区气象局立即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农委专家进行联合会商,讨论低温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并通过该平台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了发布。同时,气象为农服务专家团4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镇街农技人员走村串户传达宣传,使信息得到了更广泛传播。当地百姓避开了低温时段播种,减少了经济损失,气象服务得到了农业部门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这就是“永川模式”在当地为农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创建防灾减灾“永川模式”、率先开展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安全管理认证、积极开展“三平台一基础”建设……十七大以来,重庆气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为引领,抓基础、求突破、上台阶、争一流,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在重庆气象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聚焦民生 播撒平安——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日益完善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出台,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工作被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对“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情况一年内组织3次联合督查,每遇重大天气过程气象预报决策服务材料总是被办公厅全文转发……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政府主导的作用得以凸显。五年来,全市形成了“两条例四规章”的地方气象法规规章格局,重庆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等规范性文件25份,为气象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每年年初市政府委托气象局牵头组织市应急办、防汛办等部门召开全市自然灾害趋势分析会商会,据此下发当年灾情趋势预测和防御指导意见;重大气象灾害来临前,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应急办、防汛办及时转发气象预警服务材料,安排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市、区县两级政府均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

  联合开展地质灾害等级预报、联合发布森林火险预警信号、联合发布高温中暑预警……五年来,在重庆气象灾害防御过程中,部门联动机制日趋完善。目前,重庆市气象局已与应急、防汛、国土、交通、林业、卫生等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并与14个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探索建立的以“一个工作体系、两个主干网络、五个功能平台”为架构的防灾减灾“永川模式”,实现了由“条块分割”向“综合防灾减灾”的转变,形成了政府组织、部门联合、集约共享、科技支撑、注重实效的先进经验,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并已在全市和全国推广建设。到2012年底,重庆市、区(县)两级“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部完成建设后,全市综合防灾减灾作用将得到更大发挥。

  开展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五年来,在重庆气象灾害防御过程中,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每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来临之前,全市15273名气象信息员尽心尽责,走村串户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大力推进的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和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落实了气象防灾减灾的责任主体。目前,全市已有813家单位通过了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类别认证,覆盖教育、交通、煤矿、水利、林业、危化品等10多个行业,并准备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安全管理的全覆盖;全市已有319个乡镇通过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同时,气象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实现常态化,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夯实基石 触手云天——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新格局初步形成

  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是重庆气象人服务民生的宗旨。五年来,重庆市气象局不断丰富和规范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市级气象部门决策服务产品达20余种,全市每年制作报送决策服务材料达1万余期。预警信息发布与时俱进,发布渠道不断拓宽。建立“10639121”手机短信发布“直通车”机制、建设3745块电子显示屏、50316只农村大喇叭发布预警信息……建成了电视、电台、报纸、微博等12类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专业气象服务已涵盖了农业、林业、电力、交通、卫生、水利等十10多个行业。完成了34个主要涉农区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开展了“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和“直通式”服务、建设了563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全市140门高炮、93套火箭发射装备、124个固定炮站,在防雹增雨、森林灭火、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是重庆气象人永不懈怠的追求。强对流天气预警一体化平台、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一体化平台已投入使用,上海世博会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在本地化应用,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报中心(CAPS)合作建立的重庆快速更新同化系统和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有序引进……一系列有力举措正助推重庆天气预报水平提升,强对流临近预警提前到了0-10分钟,预报发布频次由每天3次增加到了6次,预报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了乡镇。

  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是重庆气象人永无止境的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成了由3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545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L波段探空雷达、1部风廓线雷达、1部微波辐射计、29个能见度观测站、5个雷电观测站和39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点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运算能力达4万亿次/秒,市局到中国局建成以地面宽带为主、双向卫星通信为辅的气象通信网,初步建成市级气象资料实时和历史数据库及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重庆气象人增强事业发展后劲的强力保障。近年来,重庆市气象局设立了开放式研究基金和青年研究基金,组建了9个业务技术攻关团队,制定了“四年科研计划”,并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重庆市气象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出站博士后4位、在站研究7位。通过实施《重庆市气象部门2005—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和《重庆市气象部门“183”人才工程》,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全市气象部门在职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7%,中级以上职称占62.5%。气象科技和人才对重庆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风清气正 昂扬争先——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机盎然

  “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2012年新年伊始,重庆气象部门的领导干部就收到了重庆市气象局纪检组编发的廉政短信。

  五年来,重庆市气象局探索开创了兼具部门与地方双重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形成了部门指导、片区协作的党建工作新机制。2011年6月21日,重庆市气象局作为全市首批两个“机关党建工作标兵单位”之一,受到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联合表彰。同时,重庆市气象局每年坚持向领导干部赠送新年廉政贺礼,廉政贺礼先后以廉政提醒短信、廉政周历、廉政贺卡、廉政小电影和廉政书籍等形式不断变化。

  “如果您爱音乐、爱舞蹈,不妨报名成为会员,加入歌舞分会。”2012年5月9日,重庆市气象局直属机关文体协会及乒乓球、游泳、文学等分会闪亮登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文体协会的诞生是落实重庆市气象局以“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传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文化建设指南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通过狠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重庆气象文化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重庆市气象局、酉阳县气象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市防雷中心成功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3个台站被命名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市气象部门文明单位比例达100%,市级文明单位比例达83%。

  五年风雨路,一篇发展史。一组组数字、一个个事例、一幕幕场景记录下了五年来重庆气象事业发展的点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庆气象部门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气象发展之路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叶海英)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