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ENGLISH|手机版|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中国气象局>专题>2012专题>科普会议>经验交流

学会: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9日

  自2008年以来,中国气象学会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中,面向社会与公众,立足社会化大科普格局,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突出创新意识、满足社会需求,积极推进气象科技知识的社会化传播与普及,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福祉安康、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做出了贡献。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气象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

  为保障气象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气象学会十分注重气象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2008年11月,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气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对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为今后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科技司的牵头组织下,中国气象学会参加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和修改工作。规划提出了未来4年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促进气象科普工作科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

  近年来,中国气象学会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气象学会紧急印发了《关于加强灾后安置和重建阶段气象科普工作的通知》,组织编印《抗震救灾减灾气象实用手册》4万册及时送往灾区;将《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科普挂图6000套共计8万余张分发全国各地;联合中国铁道学会在北京西客站开展抗震救灾科普宣传。为配合各地开展活动,学会组织制作了气象防灾减灾等科普书籍、挂图、光盘、折页等10余种宣传品,在各项科普活动中累计发放2万余份资料,并送进学校、社区、列车、农村等。

  各学科委员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总参气象水文局组织编写了《关注海啸》、《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系列科普丛书,并组织部队资深专家深入云南和山东等省市开展抗旱救灾科普活动。

  

  打造科普品牌,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联手中国科协开展科普活动,加大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多年来,中国气象学会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支持与指导。2009年5月,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科协科普部等单位共同承办了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主会场活动;2008至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中国科协在安徽、贵州、陕西、河南等省主办了气象科技下乡活动;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中国科协、团中央等单位主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2011年全国科普日,中国气象学会提供的“模拟降雨小实验”作为中央领导与孩子们共同完成的科学小实验;2011年利用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平台,组织气象科学家围绕“解析极端天气”与20多家主流媒体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国气象学会组织制作的气象科普宣传品多次进入中国科协的大篷车,并参加了2012年北京科协组织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品巡展;2012年组织气象专家在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做科普报告,向社会公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中国气象学会的科普工作得到中国科协肯定并获得“2011年度全国科普工作优秀学会”称号。

  创办大型科普品牌活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2009年至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连续三年参加主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共有6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携带200多万份宣传资料,分赴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经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申报,此项活动获得2009年气象部门创新奖和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特别奖。

  创新世界气象日活动品牌。近年来在世界气象日期间,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气象科普进列车”、“气象科普进学校”、“气象科普进社区”、中国气象局园区开放等多项活动,不断创新世界气象日科普品牌,有效扩大了世界气象日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青少年气象夏令营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气象局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活动至今已坚持30年。近年来,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上千名营员、辅导员围绕不同的主题参加了夏令营活动。通过夏令营活动,在增强营员们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学会各理事单位也非常重视青少年气象科普活动,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所等为青少年开办气候变化等专题讲座。

  气象科技下乡,气象科普惠农。为农服务是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2008年至2010年,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中国气象局组织编辑出版了《农村生产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常识》等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系列丛书,并向全国数千家农家书屋赠送了5OO0余套气象科普系列丛书。2009年至2011年,联合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多次开展气象科技下乡活动,以宣传气象科学知识为手段,实现气象科普惠农。

  将气象科普元素融入奥运和世博重大活动中。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北京公交公司、北京市气象局等,在奥运场馆周边的公交车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气象科普伴你行”活动,受众面近800万人次。2010年世博期间,中国气象学会精心组织策划了世界气象馆长卷留言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在一幅长八米、色彩斑斓的长卷签下了精彩感人的留言,为世界气象馆增添了亮点。

  

  着眼未来发展、积极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气象科普基地是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2008年至今,各级气象科普基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共接待社会各界公众近700多万人次。

  近年来,中国气象学会组织了对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的问卷调查,并向中国科协和中国气象局提交了“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情况汇报”。2012年与中国气象局组织气象行业的相关单位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开展第三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启动基地的评估与调查工作。

  

  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气象科普培训与奖励

  提升气象科普工作人员的素质是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气象学会利用年会平台,成功举办了3届气象科普论坛、4次 “气象科普工作培训班”、“全国气象科普基地培训暨研讨班”等。2010年组织第八届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暨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的申报评审工作,并进行了表彰。

  

  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几年的气象科普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一是提高认识、组织得力。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人员不断深化对气象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协调、组织得力。二是解放思想、加强合作。在科普活动中注重“开门办科普”,动员各方力量,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三是制订计划、狠抓落实。中国气象学会重视制定气象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四是打造品牌、突出创新。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中注重内容、形式与手段的创新,精心打造气象科普品牌。

  目前,中国气象学会的气象科普工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气象事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面向社会与行业的优势需进一步发挥;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动性与敏感性需进一步提高;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需进一步强化;气象科普的能力建设需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队伍的激励机制与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今后学会的工作重点与思路主要体现在:立足一个格局——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围绕二条主线——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线;确定三个面向——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公众;针对四种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面对经济社会与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气象学会将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的能力建设,在开展气象科普服务方面更加务实高效;进一步打造气象科普活动品牌,不断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加强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的管理,推动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动员社会力量,不断扩大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

  气象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中国气象学会将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为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