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街镇刀劳窑村陕蒙交界处,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大沙漠淡水湖。据资料记载,1969年时,红碱淖水域面积曾达到70平方公里,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域面积都都未发生太大波动。 从上世纪末开始,红碱淖水域面积大幅度萎缩,2005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继续加快。陕西省气象局农业遥感信息中心监测,相较于1986年时的红碱淖,2012年时,水域面积已消失了43%,水量减少接近七成。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指出,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红碱淖未来数十年内很可能完全干涸,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红碱淖的命运,究竟是自然环境剧变还是人为因素导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近这片昔日的“塞外明珠”。
红碱淖濒临危机
从神木县城驱车,行驶1小时20分,到达红碱淖。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红碱淖的美,在于其可以呈现出黄沙与碧海交映的色彩反差。
而眼前的红碱淖是“干瘪瘪”的,湖岸己遍种沙柳等治沙植物,难寻沙漠之景;红碱淖的水域面积缩小明显,站在湖岸边,可以清晰眺望到对岸,在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口中,红碱淖曾经是他们的“海”,如今,这一称呼已名不副实。
常年生活在红碱淖附近的杨光涛老人告诉记者:“年轻时,绕着红碱淖走,要从早上走到黄昏,整整一天。那时这里到处都是水,还往周边溢,周边都有大大小小的水滩。现在周边都缺水,有时吃水都难。”
红碱淖现有水域面积仅为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足4米,库容量仅剩1.8亿立方米。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党亚博说,2001年时,从景区南岸到乘船码头才十几米,现在,原来的码头兀立在远离湖水的湖岸边,而通往码头的栈桥则一再延长,绵延300多米才能抵达水面,“这栈桥也是一接再接了,但都赶不上缩水的速度”;2002年修建的环湖公路,最初离湖面不过两三百米远,今天,路还是那条路,湖却已经不再是那个湖,环湖路与湖之间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一千多米。
随着红碱淖的急速萎缩,湖水的PH值也不断上升。上世纪80年代,红碱淖水质为弱碱性,PH值在7.2左右,最深处超过10米,非常适合鱼类生长。大银鱼、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等渔业资源丰盛。“听以打渔为生的老辈人讲,那时,红碱淖里盛产一种‘门扇鲤鱼’,一条鱼有门板般大小,肉质鲜美,不少‘老饕’都闻风而来。”党亚博告诉记者。
红碱淖湖水现今的PH值已经超过9.0,鱼类基本绝迹。在景区外,依然有许多饭店打出“红湖烧鱼”“湖水煮鱼”的旗号招徕游客,但店老板坦承,这些鱼都是从内蒙古等地的鱼塘运来的。红碱淖的鱼很少了,很少有人能吃到真正产自红碱淖的鱼。
而对于红碱淖的这些变化,生活在其周边的百姓似乎并不“敏感”。杨光涛老人说,如果没了红碱淖,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当记者问,“红碱淖消失了,家里吃不上水了,你怎么办?”他略微有些忧郁,“应该不至于。”
又是人为因素作崇
红碱淖到底发生了哪些深层次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用科学数据说话。
范建忠,陕西省气象局农业遥感信息中心主任,他的团队“红碱淖正在萎缩并可能消亡事实”的科研成果曾引起外界的关注。
2004年9月,在进行“陕西省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项目时,范建忠在对比分析过去十几年的卫星遥感资料时发现,红碱淖水域面积在1997年至2004年这7年间减少了13平方公里!!而从1986到1997这11年间,红碱淖水域面积仅缩小1平方公里。
这一事实随即被陕西省气象局报送至有关部门,并引起高度关注。从2004年到2010年,在这7年间,陕西省气象局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围绕红碱淖密切展开卫星监测,探寻红碱淖湖泊萎缩的原因。
2010年11月,一份名为《陕西省气象局关于红碱淖水体面积卫星遥感监测情况的报告》的文件,被呈送至陕西省委、省政府。文中明确指出,“人为因素是红碱淖水体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关监测数据给我们的这一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范建忠告诉记者。
根据陕西省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红碱淖地区的年降水量略有下降,年蒸发量则由上世纪90年代的1750毫米左右上升到本世纪以来的2000毫米左右。
范建忠认为:“因气候变化导致蒸发量增加,这是红碱淖水体减少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足以导致红碱淖的急速萎缩。人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煤炭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二是河流补给水遭人为阻截。”
“这是给自然生态的致命一击”
神木县近年来声名大造,全民免费医疗等举措让人感叹这个地方的富足。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自丰富的煤炭资源。
红碱淖周边地区的优质、浅层煤矿储量丰富,当地老乡说,前些年用简单的工具手动开挖,就能刨出煤来。而由于煤炭的高强度开采,神木县和红碱淖另一侧的伊金霍洛旗,都曾出现大面积土地沉陷,这成为红碱淖水体骤减的一大原因。
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神华神东电力公司计划发展部技术人员焦鹏坦言:“煤炭开发造成地下水系严重破坏,就好比几个本来没有连通的水池,一旦相互间有了缺口和缝隙,水较多的池子里的水就会朝水较少的池子里流,原本多水的池子水位自然下降。”
当地人对水位下降的感知更为明显,杨光涛说,以前打井只要打6到9米就可以见水,现在则需要用打出18米左右的深井。
不过,目前,神木方面已经关停了红碱淖周边的所有煤矿企业。
红碱淖是内陆湖,水源补给极为依赖上游河流来水。范建忠说,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自2005年鄂尔多斯市在红碱淖最大的两条水源补给河上建筑水库后,上游来水便极大幅度减少,甚至几近断流,而同一时期,红碱淖水体减少速度进一步加剧。
“遥感监控数据真实记录红碱淖正在发生的一切。”范建忠认为:“我们下大力气呼吁保护红碱淖,不仅是为保护这个湖,而是因为,红碱淖是一个缩影。它消失了,就代表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上,给了脆弱的自然生态最致命的的一击。”
向天要水成“救命稻草”
神木县气象局局长姬升到任不足一周,党亚博就找上门来。
“不能再苦待上游放水了,红碱淖等不起啊!” 这个高大壮实的陕北汉子有些动情地说。
早在2009年8月,陕西省政府派出专家组,对红碱淖保护问题进行调研。有专家重提“引黄济红”的方案,即把黄河水引入红碱淖,但该方案因为距离远、成本大等问题被搁置;而有关部门协调内蒙古方面开坝放水,亦迟迟未有回应。当时,就有专家指出,神木当地云水资源丰富,如果有针对性地在红碱淖周边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一个有效缓解红碱淖水体萎缩有效途径。
党亚博说,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作业,是红碱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只能背水一战。
事实上,即便没有党亚波的请求,姬升计划中到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立即红碱淖周边增雨炮点的科学布划。
2013年7月,神木县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姬升连夜查看多个火箭增雨点,希望能有更多的降雨落入红碱淖湖区。最终,红碱淖湖区降水量明显高于神木县其他地区。尽管一连几天坚守一线异常辛苦,但姬升认为“责无旁贷”。
2012年,经过陕西省多部门、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及各界环保人士奔走呼号,红碱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被列入环保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该项目从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3年,财政部每年划拨资金1亿元,地方财政每年配套1亿元,总投资6亿元。而3年投资1177万元的人工增雨工程,则通过项目论证、招标和合同的签订,正式由神木县气象局负责。
该项目以红碱淖为中心,在红碱淖周边建设6个固定增雨火箭点,配置4辆移动式增雨火箭车;安装6套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和两套六要素气象站,准确、及时掌握红碱淖周边的降水量及其他气象要素;利用空域请示系统和风暴追踪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气象监测系统,在红碱淖周边科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在更高的层面上,陕西省气象局与内蒙古气象局围绕保护红碱淖已展开人影作业合作;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都专门调配了人工增雨飞机,针对红碱淖加强增雨作业,而榆林也成为陕西唯一一个独立展开飞机增雨作业的地级市。
姬升说,在陕西和内蒙古两地围绕红碱淖展开的合作中,气象部门可能是在合作上最为顺畅的部门之一。当遇到有利的天气过程,神木县气象局的移动增雨火箭车可以直接开到内蒙古一侧进行作业,增雨效率大为提高。
截至2013年10月底,神木县气象局在红碱淖周边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4次,协调飞机人工增雨5次。1月至10月,红碱淖周边降水量达到653毫米,比近年同期偏多252毫米。
今年,红碱淖水体基本保持稳定,止住了十几年来的锐减态势。党亚博兴奋地说:“我希望3年期满后,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能够继续获得政府支持,进而常态化。因为仅仅3年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没有人敢做历史的罪人
不过,人工增雨作业对于红碱淖而言,就如同濒死的病人暂时依靠参汤吊起了一口气。“除了靠‘天’挽救红碱淖,还得靠自己拼命一搏。”姬升对记者说。
既然“等”不来北边的上游来说,陕西境内的七卜素河成为红碱淖唯一的地表补给水源。前些年,因环境破坏,七卜素河曾沦为季节性河流,失去稳定的河道与坚固的河床,丰水期一旦有水往往四面溢出,很多水源都被沙地吸收而不能补入湖中。当地开展针对七卜素河的治理工程,首先是修整固定河道,使上游来水尽可能全部入湖,此外,还包括关停河两岸的污染企业、疏通河道等。目前来看,该河在治理后,可以保证全年不断流。
“开源”之外,“节流”也很重要。保护红碱淖,就要减少对其周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湖区周边的退耕还湖工作正在逐步进行,环湖一公里区域将得到清理,并修建保护带。神木县还着手对湖区周边大水漫灌的粗犷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精耕细作的节水型农业。同时,对于红碱淖周边来说,对前期已经关停煤矿,确保其不再复工。
此外,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已再次出面协调,要求上游水库每年为红碱淖下泄一定量的保育水源。
那么,红碱淖会消失吗?“塞外明珠”还能闪耀多久,10年?20年?尽管许多专家对红碱淖的前途仍难感乐观,但对于姬升、党亚博这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他们无从选择,必须保有那份信念,“我们不相信红碱淖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因为,没有人敢做历史的罪人。”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3年11月26日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