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涛,女,博士,正研级高工,国家公派的留学回国人员,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环境与气候资源研究室主任。她已在气象科研一线辛勤工作了31年,2015年“五一”前夕,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为此,我们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嘉宾: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环境与气候资源研究室主任 高涛
主持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郝静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高涛。
关于获奖的谈话——感谢国家对边疆气象事业的支持
主持人:今年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受?
高涛:能够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我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也很激动。感谢国家对我30余年在边疆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研工作岗位努力工作的充分肯定。今后,我将继续带领科研项目团队,在气候领域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为祖国边疆建设效力。
关于科研领域的谈话——主要涉及气候变化、树木年轮等领域
主持人: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您主要的科研领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高涛:近十余年,我的研究主要涉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大兴安岭根河地区树木年轮等研究。对我国北方地区扬沙浮尘、沙尘暴、强沙尘暴的天气气候特征、形成机制、移动路径、预测信号探索和预测、天气预报和春季预测模型及算法设计;内蒙古地区春季干旱;我国大兴安岭以西地区的冷暖冬现象;我国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兴安落叶松树木年轮等领域进行了分析研究。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1项,包括中国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区域气象中心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以及中国气象局等科技成果奖励。
关于压力的谈话——担心做出的季节预测是否正确
主持人:在科研工作中,您面临的压力有哪些?用什么方式缓解压力呢?
高涛:由于我大学所学专业是数学,最初来到气象部门工作,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不懂气象。如何补上个人在气象知识层面的短板、发挥我的数学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优势是我苦苦考虑的问题。于是,我下决心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气象知识,通过书本、向专家及同事的请教和工作中的积累实践,使得我的气象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多年来,我不断坚持英语学习,通过阅读国外文献和专业书籍,了解更多国外研究领域前沿和进展,开拓了眼界,能够正确地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我也有幸以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被多次公派出国,获得了向国外导师学习丰富的气象知识和科研经验的机会。近些年,我面临的主要压力是担心做出的季节预测是否正确,当每次我做出预测后,都会天天关注天气预报和实况,当季节一结束就会立刻对实况做出统计分析,对预测进行验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是阅读书籍、上网看看新闻,看看微信,和家人吃吃饭、散散步等。

高涛在气象科研一线辛勤工作了31年。
关于坚持的谈话——兴趣,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
主持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做科研是件辛苦又枯燥的事,是什么支持您一直坚持自己的事业?
高涛:三十多年来,我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是对大气自然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索的极大兴趣。当我亲自动手,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处理、计算和分析,归纳或发现某些天气或气候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机理,发现某些预测关键区及强信号,采用自己设计的预测预报模型和计算方法并编程实现、给出预测信息并取得较满意的预测效果后,会对自己做出的研究结果感到兴奋和欣慰。特别是经过应用、反馈和反复的修改过程后,这种成就和欣慰感会更加深刻。
关于未来的谈话——期待更多空间和投入,提高气候预测服务水平
主持人:您对未来的气候研究工作有什么期待?
高涛:我期待未来我们国家能够更加重视气候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北方中高纬度特定地区异常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季节和年际尺度预测因子和预测信号的研究,预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及其算法方面的研究。由于针对某种气候现象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通过业务应用的检验所需周期相对较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应用、检验、反馈和改进。一名气象科研人员需要踏踏实实地作研究和验证,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才能做出经得住考验的成果。期望今后能给予气候领域的科研人员相对宽松的空间,让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来搞研究。此外,期待在气候预测基础研究领域加大科研投入比例,特别是地区性气候预测研究,只有拿出准确的预测,才能提高气候预测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苏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