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气象风云的突出特征,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换代”或许是几个最集中被选中的词汇之一。2016年最后两个月,中国和美国的首颗,以及日本的第二颗下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成功进入轨道,让太平洋及东西大陆区域整体性进入了下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无缝隙”监测之下,而中国首颗碳卫星岁末升空,为全年的“换代”画上了圆满句号。
划时代意义的下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群,将构建新的“天基”观测架构
中美下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4A星和GOES-R卫星相继在岁末成功进入轨道,加上2014年升空的日本下一代静止轨道葵花-8星和2016年11月升空的葵花-9星顺利升空,全球下一代气象卫星新格局在泛太平洋区域基本布设完毕,人类气象卫星观测时代的升级率先吹响了进军号。
不仅如此,2016年12月的另外两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也给全球气象界带来惊喜。先是12月15日,经过两次延期后,美国NASA成功将“飓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GNSS)星座中的8颗卫星送入轨道。该星座的每颗卫星是50厘米×60厘米×30厘米大小、质量仅约30千克的小卫星。8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大大增加了地球可观测面积,卫星分列排布,让观测区域内的同一地点,每12分钟就可以有一次观测。因为CYGNSS借助GPS开展观测,二者组合能够每隔数小时就提供一幅整个热带地区风速分布新图像。CYGNSS计划2017年飓风季节开始业务化运行,让全球气象界充满期待。
随后,在12月2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科学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的成功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
2016年12月22日,中国首颗碳卫星成功发射。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果说地球静止卫星直接带来常规气象业务中地球天基探测的换代,那么探测飓风细节的CYGNSS星座和探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碳卫星的成功运行,无疑带来天气和气候研究手段上的换代。这样的换代会很快惠及气象科学的学科发展以及众多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模式换代将让更多海量观测数据的价值获得极大提升
2016年初美国气象学会年会上,来自美国国家气象局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就美国下一代预报模式的研发机制、过程和最新进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一定位为“美国NCEP统一的耦合全球模式”(NGGPS)的系统,被寄予厚望,很有可能促进美国未来换代的全球模拟系统的开发,吸引了全球气象界的关注。
NGGPS的出台,最早要追溯到2012年。当年因“桑迪”飓风袭击美国东海岸并造成了巨大损失,作为重建战略的落实步骤之一,在美国国家气象局能力建设项目中,NGGPS被提上日程。美国国会向该项目拨款1480万美元作为研究向业务转化基金,此外还拨款1500万美元用于提高业务高性能计算能力,以支撑新模式的业务化运行。
如果NGGPS能在2020年前后如期实现设计的功能,其换代意义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气象界耳熟能详的无缝隙预报在全球模式层面上将成为现实,NGGPS将成为里程碑。此外,由于NGGPS加入了大气化学、空间天气等要素,实际上已经升级到地球系统模式,这也暗示着地球系统模式从研究到业务应用转化的实现。最后,伴随NGGPS的研发,美国国家气象局软件平台也将进行实质性的升级换代,适应新的天气气候预报系统和最新高性能计算设备的模拟平台,包括系统硬件和软件规范和标准等也将一并实现,这一切无疑具有全球性的示范意义。
2016年7月27日,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宣布,其下一代天气预报模式的研发起点——模式新的动力核心模式将以NOAA位于普林斯顿的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开发的FV3(立方球有限体积)模式为蓝本,在3年时间里开发出下一代预报系统。
NOAA体系中最重要的实验室之一GFDL研发的FV3模式,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NASA的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引入,多次改进后早期多用于大气化学和气候模拟。目前,经过多年开发的FV模式升级到版本3,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拉格朗日垂直坐标。正是这一特征,使其在保证模式准确性的同时,在计算有效性方面独树一帜,高于其他对手。而模式最新的改变,是用传统的半隐式算法处理声波的垂直传播,也同样起到了提高计算有效性。FV3在模拟的准确性和计算有效性两方面的优势,被认为可以在目前业务模式还没有达到的更高分辨率上,对云和风暴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在下一代模式体系中,很好地改进对小尺度天气特征的描述。
FV3良好的性能,能让未来预报系统在每6小时做出全球预报的同时,还能针对一些天气事件提供局地预报。特别是系统具有的“放大”功能,能通过局地更高分辨率的计算,让预报员看清风暴演变的更多细节。未来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很像目前的电子地图,更高分辨率的细节可以按需提供,数值天气预报这样的新功能可以让有限的计算能力,集中在预报员特别关注的区域预报上。
借助FV3动力核心模式,新预报系统的目标也被更加具体化。如包括改进8天至10天以上预报的准确性;对飓风路径和强度给出更好的模式预报;天气预报延伸到14天,剧烈天气预报时间提前到3周至4周。这样的目标,首先挑战当前预报有效时间为一周左右的极限,此外,飓风和强风暴等极端天气,将可预报的时间进一步延长到3周以上,从而让未来强天气灾害的预防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如果气象界再等待3年,NGGPS如期实现这些目标的话,模式实现了“换代”的意义也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在模式研发上,美国紧追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在2016年7月发布的该中心2016-2025年战略中,其预报方面的实质性目标与NGGPS的期待“不谋而合”。而至少目前,ECMWF尚没提出另外研发新模式的情况下,也让欧美之间这场模式能力的竞争,成为气象业务模式前行的方向选择:重来还是改良。欧美的选择,实际上都有“换代”的含义,即让模式的能力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探空报格式换代被部分搁置,挑战换代理念与实施的决心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大约数百个无线电探空站,每天两次释放探空气球,对大气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即大气的层结进行观测。无线电探空网,从其开始运作,就一直是全球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层面上,1946年无线电探空网业务化运作时,限于当时传感器探测、数据传输等技术的水平,以及气象业务和研究对大气层结数据的需求,探空仪探测得到的大气层结数据,规范为“陆地测站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简称TEMP)格式或标准,并在该标准规范下记录和参与全球气象数据交换。
应用了70余年的TEMP标准,目前来看非常落伍。如该标准仅仅把大气分为100层,已经比不上很多业务运行模式的垂直分层数;温度和高度的最小增加量分别为0.2℃和10米,而且因为TEMP格式固定,新的观测项目,例如空气质量或大气化学要素等的观测值,如果不更换硬件和软件系统就无法进入TEMP报告参与全球交换。特别是随着探空气球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的飞跃,探空气球升空后可持续采集数据超过两个小时,最后到达的高度在30千米或更高。于是,探空气球传送回的最后数据,实际上已经从气球释放地点(探空站地点)“漂移”出100千米以上,从精细化角度看,一次探空记录的数据已经难言是探空站点上空大气的层结的数据了。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通过了用新的编码,即BUFR码替代TEMP,探空编码格式的换代正式开始。BUFR码被称为表格控制编码,这种更灵活的二进制编码,具有通用性和记录更多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2002年WMO基本系统委员会正式启动MTDCF(转为表格控制编码)项目,并制定了编码升级计划。2003年TEMP格式被“冻结”,2007年以BUFR码编发的探空报业务化,与TEMP编码平行使用。
两种编码探空获取的温度层结数据及预报结果的例子。BUFR码每秒钟采集获得更密集的数据,可获取揭示更多细节的温度层结曲线。图片来源:BAMS网发论文
然而,探空编码的换代看似简单和水到渠成,但因为全球有大约200个国家的气象部门拥有一天两次探测的探空站,它们情况各异,换代过程和以后的维持意味着更多投入。目前全球约800个探空站中,还有四分之三沿用过时格式,无法实现WMO计划在2014年11月全部探空站使用新的、更强大的二进制BUFR码的目标。这样的换代被部分搁浅,虽然情况复杂,但总数下降且无价意义的全球探空站大气层结数据,让全球气象学者呼唤换代尽快再次起航。
2015年12月1日至31日全球探空站数据编码分布,真正实现BUFR编码的探空站仅集中分布于欧洲和澳大利亚地区。
气象服务理念换代:国情决定了借助科技进步的转向
全球气象人在如何基于科技进步提供更好服务的理念升级方面,似乎也来到了十字路口。
2016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CBS)第16届会上,CBS主席布兰斯基表示:“过去,气象部门主要精力放在科学上,让用户去思考如何使用预报产品。而现在,需要更加注意用户参与,通过社会化的媒介和机制,提供针对性服务”。查阅世界各国气象部门的使命,基本大同小异,然而,在“提供”气象服务的方式上,是做出预报就完成任务,还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天气气候影响分析,甚至进一步给出应对决策的方案,CBS主席的说法实际上是在“换代”气象机构的主导思想。
美国国家气象局(NWS)显然希望用行动诠释,即气象部门直面解决方案。NWS首席执行官墨菲先生2016年12月应邀在中国气象局进行的一次演讲中,详尽阐述了该局让气象服务与各行各业的决策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墨菲指出,美国基于气象信息做出的救命决策,有94%发生在地方。他强调没有被用到的完美预报难言有任何意义,美国的基层气象机构工作的重点应该向决策支持转移,而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数值预报精准度的提升,预报员很难对数值预报产品“说三道四”了。
墨菲先生阐述的很多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上述观点至少对中国情况来说,适用性要打折扣。首先,中国气象服务至少在与地方密切结合方面,已经高度融入地方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过程中,预报信息的价值很难被忽视,这一点或许值得美国同行学习。然而,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决策,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
关于模式性能提升与预报员对模式预报产品介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面对“自行车、汽车和飞机,哪个容易学”的问题,人和机器人回答完全不同,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2016年8月深圳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牛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伍尔德里奇的自问自答的这个问题,指向普通人(回答肯定是自行车最容易,开飞机最难)和指向机器人(得到相反的回答)时,回答截然不同。这位阿尔法围棋软件支持团队的成员,也用这样的简单问题,预示了预报模式(机器人)和预报员(人)之间优势和劣势。
虽然机器人和天气预报模式还不能完全划等号,但至少在自动天气预报意义上,模式在气象界起到了机器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把飞机、汽车和自行车行驶范围划定为全球、区域和局地尺度的话,模式会和机器人一样,首先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获得了突破,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解读,即使模式换代成功,也会面临类似机器人驾驭自行车的困难。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换代的模式永远不可能完全屏蔽掉预报员诊断、发现和弥补模式欠缺的机会。
企业反哺或许让政府部门的视野更加宽阔
无论是中国气象学会2016年会,还是CBS在广州举办的届会,大量中国企业登场亮相,阐述气象科学和应用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式,极大丰富了气象业内人士的视野。实际上这也是世界气象界的重要趋势之一。这样的趋势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在大数据应用、预警信息传播方面,IT类企业自身优势明显,且其各种业务越来越无法离开气象信息,因此与气象界广泛合作是发展战略使然。
其次,在道路交通气象、航空气象、农业气象、旅游气象等重要气象应用领域,因为气象信息产生的巨大收益而形成不断壮大的市场,让更多企业试水其中,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这样的服务还为气象部门如何开展定制服务打开思路,提供样板。
最后,在小卫星、卫星GPS应用和遥感探测等高科技领域,企业凭借其敏锐嗅觉和灵活机制,已经或将要走到气象部门之前,而且这种反哺政府核心气象事业的能力,未来将借助市场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走向前台,极大促进气象事业加速前行。
例如,美国国家气象局2016年以政府购买渠道,购买了两家公司的无线电掩星大气探测数据。和美国国家气象局常规的类似项目COSMIC(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观测系统)比较,目前该局从COSMIC的6颗卫星获得的数据量为每天2000至3000个点,即使未来COSMIC-2(卫星数量达到12颗)实现业务化,日数据量最多达到10000个点。而一旦商业GPS数据渠道打开,日数据量将提高到5万至10万个点。这意味着,借助企业最新技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式的换代。
再如,NASA最新发射成功的用于飓风探测的CYGNSS小卫星星座,其中的关键负载——空间GNSS接收遥感设备(SGR-ReSI)是由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研制的。该星座的8颗小卫星均装载该仪器并形成延时多普勒绘图仪。正是该仪器让CYGNSS具有探测飓风内部的能力,并利用反射计数据反映风速。
美国NASA发射的CYGNSS星座中核心负载SGR-ReSI由英国企业开发研制。图片来源:UKMO
中国IT行业围观气象、美国企业反哺NOAA、英国企业提供CYGNSS核心技术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2016年案例更多涌现或许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很多迹象表明,在全球创新趋势中,“公私合营”越来越多地成为创新高效模式而受到关注,“跨界”则成为创新的新常态。这里,“公私合营”是指政府部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而“跨界”意味着气象行业通过将IT新技术应用和拓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更多领域而充分体现气象信息价值所在。从这些视角上看,2016年表现出更加清晰的“换代”,对气象人来说更加意味深长。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1月4日三版 责任编辑: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