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聊天儿

数据新闻丨回顾2024 那些令人难忘的天气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专家顾问: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张涛

  回望2024年的天气舞台,春季的疾风骤雨、夏季的酷暑炎热、秋季的台风扎堆,在这个冬季的寒冷和冰雪中归于平静。让我们穿越时光,通过一组组气象数据,共同回顾2024年那些令人难忘的天气事件。

  降雨篇——强降雨带“导演”轮换

  我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季从每年的4月持续至10月,贯穿春、夏、秋三季,雨带随季风进退而推移。

  今年以来,全国共出现41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其中18次强度达到强等级,4次达到特强等级。截至12月24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89.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共有668个国家站日雨量突破当月极值、84个站突破历史极值。

2024年我国雨季特征总结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整个雨季我国平均降水量偏多且南北分布不均。其中,华南前汛期较常年同期开始时间略早;江淮、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0%以上;最为突出的是华北雨季,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3%。七大流域方面,松辽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珠江流域为历史第四多,海河、淮河、黄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偏多。

  202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月降水量变化图 苏杰西 制图

  从逐月累计降水量变化图,我们可以看出雨带的变化及台风等重大天气过程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的影响。3月至5月,江西频繁出现强对流天气,降水量在春季时段内位居第一。进入华南前汛期“鼎盛”阶段,广东在持续强降雨的影响下,累计降水量排名一路飙升。7至8月,华北雨季,北京出现多轮降雨过程,全年累计降水量达到827.6毫米,较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明显偏多,来到了排名的中部。进入9月,秋台风接连影响我国,海南、广东等地的降水量显著增加,两省稳居全国累计降水量排名前两位。而通过这张变化图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非常明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干旱半干旱气候背景下,水汽供应极为有限,全年累计降水量只有191.6毫米,非常干燥少雨。

  从统计上来看,虽然海南、广东等南方省份仍稳坐累计降水量排行榜的前列,但今年降水量偏多的省份大多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北京的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0%,北京周边的内蒙古、天津等地降水量偏多的情况同样显著,其中内蒙古累计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一位。与之相反,重庆、云南、西藏等地降水偏少,华西秋雨总雨量较常年同期也偏少了45%。

  部分区域年降水量距平对比图 苏杰西 刘璐制图

  今年汛期,各阶段的典型暴雨事件背后的影响天气系统各不相同。在汛期前半段(5月至7月),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占主导,强对流天气频发;进入梅雨期,强降雨带长时间控制长江中下游及贵州、广西等地,6月17日至7月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降水量达到387.1毫米,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位,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161%。在汛期后半段(7月下旬至9月),一些比较严重的暴雨过程则主要与台风相关。7月下旬,台风“格美”本体为浙江、江西等地带来了强降雨,它的远距离输送效应还造成了山东、辽宁、吉林等地的暴雨。8月下旬,华北、黄淮地区的黄淮气旋导致上述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9月,台风“贝碧嘉”为华东地区带来了特大暴雨,其减弱后的残涡还引发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交界区域出现了50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

  今年以来,全国共发生32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首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2月19日至21日,较常年同期平均偏早约1个月。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共出现55个龙卷,其中,有18个达到中等强度以上。4月12日,内蒙古通辽发生龙卷,为近10年北方地区最早的龙卷。

  台风篇——秋台风扎堆出现 登陆强度强

  202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6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25.1个)偏多0.9个。其中,9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同期(7.2个)偏多。

202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统计图 丁茜制图

  今年台风具有秋台风扎堆出现、登陆强度强、致灾影响大的特点。

  秋台风扎堆出现——9月至11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5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10.7个)偏多4.3个,有6个登陆我国沿海(“摩羯”“贝碧嘉”“普拉桑”“山陀儿”“康妮”“天兔”),较常年同期的2.3个偏多3.7个。

2024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统计图 丁茜制图

  登陆强度强——今年秋台风登陆时平均强度明显偏强,“摩羯”“贝碧嘉”“康妮”3个台风均以强台风级及以上强度登陆我国。

  第11号台风“摩羯”创下多项纪录,在其生命周期内先后四次登陆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后三次登陆时级别均为超强台风级。9月6日,“摩羯”先后在海南文昌(17级以上,超强台风级)和广东徐闻(17级,超强台风级)沿海登陆,成为1949年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图为台风“摩羯”路径及登陆信息图 来源:中央气象台

  9月中旬影响我国的台风“贝碧嘉”,是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强台风级)。“贝碧嘉”的本体给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带来强风雨,其减弱后的残余涡旋又给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四省交界地区带来暴雨,成为1949年以来影响江苏的最强台风。

  高温篇——夏季高温日数多 史上最“暖”年

  今年我国共出现8次大范围高温过程,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近一半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重庆以77天高温日数、34天持续高温日数位居我国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高温榜首位。

2024年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高温统计图 丁茜制图

  今年我国高温出现的地区随着时间推移有着明显变化。初夏(6月),由于底层湿润的夏季风还没有到达华北地区,高空的西北气流带来持续晴晒,加上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方地区日照时数已达到一年中最鼎盛的时期,共同导致华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天气。

  7月至8月,南方地区已完全处于湿润的夏季风控制中,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方地区,“桑拿天”长时间影响长江流域地区。

  8月中旬至9月中旬,川渝多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重庆云阳、江津、万州连续35℃以上高温日数达到42天,北碚连续40℃以上高温日数达到10天(最高气温43.6℃)。异常猛烈的“秋老虎”将2024的9至11月打造成为1961年来第一暖的秋季。夏秋两季的高温接力,一举拉高了今年的平均气温。截至12月29日,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同期偏高1℃。2024年也成为我国1961年以来的最“暖”年。

2000年以来全国夏秋(6-11月)平均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图 苏杰西 刘璐制图

  寒潮雨雪篇——前冷后暖

  2024年初及冬半年内,我国主要出现21次冷空气过程,包括4次寒潮过程,其中有3次寒潮天气过程发生在1月下旬至2月中下旬,并伴随大范围雨雪和冰冻天气。其中,1月31日至2月5日,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出现大范围冻雨,其影响范围和强度为2009年以来最强,冻雨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

  12月以来,我国降水稀少,冷空气虽然活跃但势力较弱,预计2025年1月上旬,全国将维持这种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状态。张涛指出,临近隆冬时节,冷空气势力将进入一年中最强时段。但冬至已过,低纬地区太阳的辐射量也将逐渐增加,加之海上水汽开始增多,向北输送的概率也会比初冬更大。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春运,相关部门及公众要高度警惕 “寒、冰、雪”,做好相关应对准备。

  全球极端天气篇——暴雨洪涝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今年是厄尔尼诺次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温度高、水汽充沛、不稳定性增强,全球多地发生破纪录或造成严重灾害的暴雨、高温、台风、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全球累计降水量分布图  来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1月,美国出现有记录以来最低气温,约有1亿人处于风寒警戒之下;4月,阿联酋遭遇75年来最强降雨,沙漠变海洋;6月,美国、印度等多地出现高温,全球约49.7亿人经历极端高温天气,占世界人口60%以上;9月,台风“摩羯”重创菲律宾、越南等国;11月,西班牙发生特大洪灾,巴伦西亚省首府巴伦西亚市郊奇瓦镇8小时内降雨491毫米,超过此前20个月降雨总量。

  除此之外,2024年大西洋飓风季创下新纪录,共记录18个命名风暴,飓风“贝丽尔”是有记录以来大西洋盆地出现时间最早的5级飓风。11月,全球更是有11个热带气旋活动,先后有4个台风登陆菲律宾。12月,热带气旋“奇多”在法属马约特岛及非洲南部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2024年全球部分极端天气事件统计图 丁茜制图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在有增温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推动下,今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表面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约1.54℃。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全球最高气温及图片极值站点情况 来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结束语

  随着2024年的日历翻到最后一页,这一年,从初春的细雨绵绵到盛夏的烈日炎炎,从秋风送爽到寒冬静谧,每一场天气的演变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看到,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提升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最小至62公里,同时人工智能气象加快应用,自主研发的“风清”“风雷”“风顺”三个气象大模型表现抢眼;社会各界协力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构建了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递进式气象服务和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实现全国覆盖,有效防范和应对一系列重大和极端气象灾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越发牢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面向未来,更加精密、更加精准、更加精细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将为风云变幻的天气舞台增添一份从容,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策划:苏杰西 刘璐 孔祥一

文稿:苏杰西 刘璐

制图:丁茜 苏杰西 刘璐

审核:胡亚 张明禄

审读:邵俊年

监制:李丹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