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至18日,华南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华南地区都会出现持续性降水,因其正值龙舟竞渡之时,故俗称为“龙舟水”。气象学上,通常将5月21日至6月20日期间华南地区出现的降水定义为“龙舟水”。那么,“龙舟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呈现哪些新特点?让我们通过气象数据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天气现象。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随着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暖湿气流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持续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与此同时,北方冷空气仍频繁南下,冷暖空气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交汇,形成持续性强降水。这种天气格局通常持续至6月下旬,随着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并控制华南地区,西南季风减弱西移,“龙舟水”才逐渐消退。
地形因素在“龙舟水”的分布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以广东为例,“龙舟水”有三个明显的降水中心,即粤东沿海的海丰-陆丰-汕尾一带,中部的龙门-佛岗-清远一带,以及粤西沿海的恩平-阳江-上川岛一带。这些区域均位于广东主要山脉(莲花山脉、南岭山脉、云开大山)的南坡,即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因此极易形成地形性降水。
由于每年大气环流和海温的配置情况不同,“龙舟水”的起止时间、影响范围和强度每年有所不同。气象部门规定,在此期间,凡过程降水量≥100毫米,且日雨量≥50毫米,就记一次“龙舟水”过程。以2024年为例,广东出现6次"龙舟水"过程,广西则出现了5次。
作为华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段,“龙舟水”期间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可达300至600毫米。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龙舟水”年际波动显著增大,异常特征日益明显。
数据显示,1961年至2024年,广东“龙舟水”降水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广东“龙舟水”常年(1991-2020年)平均降水量为325.2毫米;1995年至2024年广东“龙舟水”的数据显示,2008年降水量最多,达625.6毫米,2004年最少,只有132毫米。
2025年“龙舟水”期间,广东省平均降水量为343.8毫米,较近30年同期(321.1毫米)偏多7%,比2024年(417.7毫米)偏少18%,共出现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5月23至24日、5月29日、6月3日、6月12日至15日,6月16日至18日),呈现前少后多、西多东少的特点,6月中旬,受台风“蝴蝶”、季风等先后影响,广东出现了特强等级区域性暴雨过程。
1961年以来,广西“龙舟水”降水量也呈增多趋势,但年际波动明显。如2022年“龙舟水”期间,广西总降水量达468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2023年降水量则少于常年值;2024年降水量达408.6毫米的降水量,成为1961年来第四强“龙舟水”。
“龙舟水”对华南地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带来的降水可有效缓解前期干旱,为作物生长、农业灌溉和蓄水提供水源;另一方面,异常偏多的降水会导致持续阴雨寡照,造成农作物生长迟缓、病虫害滋生,甚至引发洪涝灾害,威胁低洼地区农田、水产养殖设施安全。
(作者/制图:苏杰西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