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17专题>绿镜头>走进乌兰察布>新闻

以滴水穿石精神创造苏木山之绿色奇迹

来源:中央气象台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9日15:04
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美丽 张格苗 虞璐 余亚庆 通讯员张豹 康永志

  “苏木山位于内蒙古东南,属阴山山脉,距兴和县城45公里,林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黄石崖为2334.7米,是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最高点,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最大的人工林场。”这是常见的对苏木山的介绍。

  当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组来到兴和县苏木山时,漫山遍野挺拔的松树让我为之震惊,一种不真实感油然而生,根本无法相信眼前这些树全由人工种植。然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郁郁葱葱的苏木山与远处植被稀疏的山形成鲜明对比。薛瑞平 摄影

  滴水穿石,为荒山秃岭披新绿

  今天的苏木山郁郁葱葱,可谁能想到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木山还是荒山秃岭。提到苏木山的植树之路,就不得不提到苏木山林场的退休老场长董鸿儒。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首次掀起植树造林运动。兴和县积极响应,1956年在苏木山成立了护林站。1958年,18岁的董鸿儒来到苏木山当护林员,从此苏木山就与他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成为一生的牵绊。

  据董鸿儒的儿子,现兴和县林业局副局长、苏木山林场场长董存战介绍,父亲当年的植树造林之路并不顺利。当年父亲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之路,尝试种了很多种树,杨树、榆树、杏树……种植效果都不好,几乎年年种,年年死。

  董存战给记者讲述父亲当年在苏木山上的种树之路。胡育峰 摄影

  直到1964年,董鸿儒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他兴奋不已,但仍不敢贸然种植,于是带领几名工人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的栽培技术,随后开始育苗试验。育苗试验成功后,苏木山的造林工程才开始慢慢推进。

  董存战说,当年父亲那些人造林非常不容易,为了保证成活率,他们每天背个铁桶上山,桶里装满水,树苗插在水里,栽好树后,再用桶里的水给小树苗浇水。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华北落叶松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 目前苏木山有5个林区,18.6万亩林海,1000多万株树木,这些都是董鸿儒这样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滴水穿石精神,用双手为荒山秃岭披新绿。

  小小鸟巢彰显护林之用心

  现在,苏木山人每年还会坚持植树一万亩,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苏木山精神,大家都明白这“绿”来之不易,所以也倍加珍惜。谈到如何保护苏木山上现有植被时,董存战总结为一个词就是“用心”,他说只要有心就能做好任何事情。

  保护植被首先必须禁牧,树种好后,禁牧两三年便可成林,否则树苗瞬间就会被毁于一旦。此外,防虫也是保护植被的重要工作,其中最主要就是要防松毛虫。

  董存战说:“你们上山的时候看到没,很多树上都缠着一截塑料膜,这就是防虫的,松毛虫主要吃的是树上的嫩叶,而塑料表面比较光滑,那么虫子爬到这就爬不上去了,从而起到防虫的效果。” 防虫烟雾剂也是苏木山防虫常用的一种方法。

  使用塑料缠绕方式防虫。王美丽 摄影

  近几年苏木山还开始实施人工鸟巢引鸟防虫生物防治工程,显现出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漫步于苏木山,不难发现树干上挂着的人工鸟巢,这些巢就是用来引鸟的。引来的鸟一方面可以吃虫子,另一方面对于整个林场的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研究表明,人工鸟巢所招引的全部是林业益鸟,一窝大山雀一天能食1000多粒害虫虫卵,直接保护了50平方米的树林免遭虫害。

  董存战坦言,开始建人工鸟巢的时候并没有经验,鸟巢出入口开得比较大,当时鸟儿们根本不愿意在里面安营扎寨,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口越改越小,小到只能允许鸟勉强进出时,反而鸟喜欢住了。董存战分析这可能是因为进出口大时,鸟儿担心其他大点的动物进来觅食,它们没有安全感。

  苏木山上的人工鸟巢。王美丽 摄影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件趣事,鸟栖息一般不选择新的人工鸟巢,更喜欢在风吹雨淋一两年后的较老的鸟巢内生活。这些都是守护苏木山的人们用心仔细观察反复实践得到的经验,处处显示苏木山人护林之用心。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苏木山上已搭造人工鸟巢3000多个,未来每年还会搭300至500个,从而为苏木山林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人工鸟巢驻鸟率达95%,当地居民反映,目前林子里的鸟确实比以前多了,看到鸟的种类也明显比以前多了。

  旅游开发 生态先行

  目前,苏木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谈到如何平衡旅游和生态的关系时,苏木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龙表示,他们开发苏木山的旅游资源时秉持的理念是“不践踏山上的一草一木”,为此他们修建了15公里的木栈道。木栈道也不是直接铺在草地上的,而是离开草地一段距离,使得栈道下面的草不被破坏。另外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也会尽量选择周围没有树的地方,即使修建一个供游人歇息的小小凉亭,他们也都尽可能选在周围没有树的地方。苏木山的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之上。

  苏木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文龙接受记者采访。康永志 摄影

  另外在苏木山,随处可见防火标志。李文龙说,防火一定是景区游览坚守的底线。为此他们购买了安检系统,游人进景区必须通过安检,从而避免火种进山,此外还给每个景点都配备了灭火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木栈道下用不锈钢包裹的电缆。王美丽 摄影

  据兴和县气象局局长冯海军介绍,苏木山年平均降水量在500多毫米,比全县平均降水量高100毫米左右,主要是由于这里植被丰富,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地下水也较其他地方丰富,容易形成对流,所以降雨较多。

  就这样,苏木山人始终秉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滴水穿石精神创造了苏木山之绿色奇迹,并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绿,形成一种苏木山精神。未来苏木山人将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把苏木山的绿树茵茵传递到更多的地方。

  (责任编辑:王若嘉)

分享到: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