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场播报

中科院大气所举办开放活动 曾庆存院士讲述数值预报演变史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图为科普讲座现场。申敏夏 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申敏夏报道 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举办“和院士一起过世界气象日”主题科普活动,邀请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以“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为题作科普报告,讲述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与未来。

  “气象监测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从天气图经验预报到数值天气预报,中国和美国、日本、欧盟构成了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卫星气象监测网为世界服务,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能力。”曾庆存说。

  其中,数值预报的发展实现了大气科学质的飞跃。曾庆存在讲座中畅谈了数值天气预报从梦想期(设想数值求解)、孕育期(应用高度简化的涡度方程)、青春期(应用原始方程的)到成年期(全球中期预报)及拓展期的演变过程。

  数值天气预报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目前,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也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7天的预测能力也发展到可进入实际业务预报的程度。

  曾庆存作为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数值预报。此外,我国已逐渐发展出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并将在2022年建成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数值模拟装置。

(责任编辑:苏杰西)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